我挂职第一书记的村子叫沙窝子。它位于佛坪北部的天华山脚下。
天华山是横亘秦岭腹地的一道山脉,北接周至,东连宁陕,南临佛坪,其势如刀削斧斫,崖石壁立,陡峭险峻。这里森林遍布,古木参天,老藤虬生,不仅生长着红豆杉、冷杉、大果青扦、太白红杉、连香树、水青树、野大豆、水曲柳、香果树等大量的国家保护植物,而且还是大熊猫、金丝猴、羚牛、赤腹鹰、红隼、血雉等珍稀野生动物的栖息地。
一条小河汇聚了天华山沟沟岔岔的诸多溪流,自北而南冲击出一条弯弯曲曲的川道,时而宽阔,时而狭窄,犹如串联一线的珍珠玛瑙。屋舍散落山湾,白墙红瓦,掩映在绿树莽林间,偶尔有炊烟袅袅升起。一片片田畴依山傍水,层层叠叠排列在河道两岸。河道上,小桥流水,苇草依依,鱼塘辉映着蓝天白云,莺鸟栖息在茅庐亭阁,远山近水,美轮美奂。雨过天霁,极目远望,峰峦叠嶂,云蒸霞蔚,整个川道如诗如画。小河在长角坝镇的两河口村,与从龙草坪方向流淌而来的另一条小河交汇注入椒溪河。椒溪河纵贯佛坪县城,在三河口与蒲河、汶水河汇合后流入汉江。三河口正在修建"南水北调引汉济渭"水利枢纽工程,主要用于调蓄水位,无疑,沙窝子是椒溪河的发源地,是佛坪县城居民生活用水的供给地,也是南水北调工程水源的涵养地。
沙窝子原分为上沙窝和下沙窝,前多年,撤乡并村时合称沙窝村。这里历史久远,唐代就曾修建过一座佛爷庙,后叫复兴寺。至今,从残留的石碑上依稀可见“唐”“弘道”等落款字样。遗憾的是,文革期间,寺庙毁坏,上世纪九十年代由信众自发筹资进行了重建。有庙的地方必有人类居住,唐代,沙窝子河川里已经聚集了数量不少的住户了。沙窝子还分布着多处寺庙遗迹,北有倒军荡的石庙子,东有天华山的花庙子,南有大龙洞的观音庙,这些寺庙都处在沙窝子出山的古道上。在佛坪境内,如果说。复兴寺是规模最大、修建最早的一座寺庙,那么,沙窝子义无反顾的成为佛坪县历史文化的一条重要根脉。
其实,佛坪作为县治的历史并不长。清嘉庆以前,佛坪从地域角度来讲多为洋县辖属。道光元年(1821),设周洋县丞于袁家庄,属西安府辖。道光四年(1824),为加强秦岭一带军事防务,清廷批准设立佛坪厅。次年,废周洋县丞,割洋县东北部和周至县西南部,在今周至县厚畛子乡佛爷坪始设佛坪厅,属汉中府辖。民国二年(1913)2月,佛坪厅改为佛坪县。民国十五年(1926),县城由佛爷坪迁至袁家庄,县署改名县政府。由此可见,佛坪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秦岭之北的老县城。相传,有人在这处平坝垦荒耕种时,曾挖出了两尊石佛,于是,佛光灵气,广为传播,人们闻讯,纷纷赶来,在此安家落户,繁衍生息。老县城就叫“佛爷坪”。佛爷坪是否挖出过两尊石佛?已无从考证。佛爷坪位于由长安翻越秦岭通达汉中、四川最快捷也最险峻的傥骆古道,其沿途埋藏石雕佛像,并不稀奇。至于那位爬山涉水、风尘仆仆从凤县县令任上调升、并着手筹建佛坪厅暑的首任行政长官,是不是为了增加人气,工于心计、出此妙策,我实在是不敢猜测了!但有一点是清楚的,这位同知,在佛坪城建设上。“筑城桓,建衙署,召集客民,开垦荒山,区划备极精详,人皆乐服役”的政绩记载在《佛坪厅志》《政绩录》上,他姓景名梁曾,浙江仁和人。在以后的历史演变中,他的作为,还得到有力的反证。民国十四年(1925年)在新旧两任知事张治、车正轨办理交接手续时,被土匪郧天禄绑至城外财神庙杀死。次年,新任知事吴其昌面对土匪盛行,只好背上官印逃之夭夭,一口气跑到岭南的袁家庄,县治也迁往袁家庄。从此,一个新的县城诞生了,此佛坪虽非彼佛坪,但此佛坪与彼佛坪一脉相承!
光绪年《佛坪厅志》《地理》一章《南乡》一节,对沙窝子有“一百六十里,稍东曰沙窝子,俱险峻幽僻,有义仓”的记叙。这部志书是以佛爷坪为行政中心而撰写的,所谓“一百六十里”是以佛爷坪为起点计算的。《杂记》一章也有如下文字:“厅治沙窝子有苗民李、吴、熊、马、王、陈六姓,每姓二三户及七八户不等,系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由贵州遵义府迁至。善药弩,谓为武侯遗法,发必中,中必伤人。同治间,贼犯苗寨,苗民发弩,伤其前锋,贼退,不敢复来。然性极古朴,男女躬耕,自食其力,从无争竞事。”显然,这记载的是光绪年以前的事情,这些苗民是不是响应佛坪厅引进劳动力的号召来此定居,我不敢肯定,但他们世世代代,确实为沙窝子的开发做出了贡献。至今,沙窝子还流传着苗民的传说,留有苗寨的遗迹。就连管辖沙窝村的长角坝镇的得名也与苗民有关。苗民最早来到两河口一带,为当地老财打工。这里河道开阔,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被一支土匪力量盯上了。苗民发现东家愁眉苦脸、不思茶饭,问清事由,一位苗民自告奋勇,说自己有办法阻止土匪。随后,他编织了几十双草鞋,每双足有一尺多长,放在土匪经常出没的山涧。土匪探子发现草鞋,连忙捡回去报信。土匪头子一看,我的天呐!不知道这里的人多么高大威武?光这脚都这么长啊!土匪从来不敢来此地骚扰。人们把这里称作长脚坝。这个传说,虽经不起逻辑推敲,但它反映出老百姓与恶势力斗争的智慧。长角坝之所以叫长角坝,我想,肯定与苗民饲养的长有长长抵角的牛脱不了关系。苗寨位于沙窝大湾河对岸的一座山头,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人称苗家山。苗寨下面的河滩里有个“万人坑”,当年清军率苗民和蓝大顺农民起义军战斗,由于苗人使用毒弩,起义军大败,亡者则草草埋在寨子下的一处洼地,后人称之为“万人坑”。据调查,沙窝村一带,清代至民国初尚有苗民百多人,上世纪50年代初,或迁走,或自然死亡,苗民已无。然而,苗民勤劳朴实、团结勇敢的秉性却昭示着后人。
沙窝子曾是承接南北的交道要地,东翻天华山至宁陕境内,西至大古坪,北到老县城,南到袁家庄。据考证,过去,佛坪人走出大山,主要有三条通道,一条是经石泉通往安康,一条是经洋县通往汉中,另一条就是经过沙窝子通往宁陕和关中。显然,在以佛爷坪为行政中心的年代,这条路线路程较短,山势平缓,沿途会有村落客栈,路人可以歇脚,沙窝子一路是最佳选择,即使出秦岭往关中也比到汉中、安康要近得多。佛坪北面的人出行关中,大多是从沙窝翻过倒军荡到黑疙瘩,经王家坪、板房子、厚珍子再翻秦岭、老君岭,从周至进入关中平原。路是人踏出来的,路又引来了客商,聚集了人气,这就有了以造纸为产业的纸坊坪,有了居民相对集中的百屋场,有了贼军到此、必栽跟头的倒军荡等诸多遗迹。有了路,自然就有与路相关的运输业,千山万壑,深谷绝壁,单靠骡马驮运是难以穿越的,于是,背夫这个行业出现了。当年,沙窝子的背夫们,不仅要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而且还要面对土匪的洗劫,把脑袋别在裤腰上,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状态啊!用双脚一步一步丈量秦岭的厚度,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搭在背上,这需要多么顽强的毅力和不屈的意志啊?背负们的腰是弯曲的,可他们的脊梁永远是挺直的!每一个背夫就是一座大山,秦岭腹地的繁荣就是他们背出来的!随着108国道和120国道的贯通,背夫们用血汗铺就的道路逐渐废弃,唯有留下一片片荒芜的遗迹,展示着昔日的喧嚣,诉说着动人的故事。沙窝子北山入口的河谷里有一处水潭,蓝汪汪深不见底,传说,一位妙龄少女,常常在潭边梳妆,年轻英俊的小伙子路过这里,总是经不住诱惑,落入潭中。原来,少女是妖精变的,他们成为妖精的美味佳肴。人们经过这里,提心吊胆。一位石匠,深得法术,得知情况,在潭边凿了一副石椅、一副石梳,还在对面山上凿了一对绣花鞋印,妖精被镇住了,道路也安全了。我不知道,石椅、石梳、绣花鞋与镇妖有什么关系?但至少说明,这条路线有极大的风险。故事真正表达的是老百姓对风险的预警和面对风险的智慧和无畏!传说是老百姓创作的,自然贯穿着他们的创作动机。石椅、石梳早已荡然无存,那对绣花鞋印隐隐约约隐藏在稍林里。这条路线现在成为游客探险的去处,然而,当驴友们穿梭这里时,你们是否感受到背夫们当年的艰辛!该不该面对残石碎瓦,面对累累白骨来一次静默、来一次鞠躬呢?这是对先人们的敬重,是对劳动者的礼赞,更是对大自然的敬畏!
沙窝子也是一方风水宝地。乾隆年间,一户程氏人家从安徽安庆府潜山县迁往这里。程家数代为官,光绪五年(1879年)六月起,他们耗时约三五年,大兴土木,修建庄园。老房子、花房子、沟口垧,亭台楼阁、花园鱼池、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庄园用圆石垒成丈把高的围墙,正门由巨型条石铺成,石狮、上马石、拴马桩一应俱全。据传,程老太爷一共娶了九房姨太,其子嗣奴仆分别居住在这约百十间的房屋里。至今,华房子的遗迹还在,那原石垒砌的围墙还在,沙窝子山腰上程家墓园还在,阔气的石碑上记载着程氏家族的历史和功德:“皇清,甲山封庚向,四品中宪大夫故显祖,考程公英琳,妣母刘老大人之墓。公生于乾隆乙已年八月初五日,役于咸丰甲寅年六月初一日享寿七旬;妣生于乾隆乙已年四月初八日,役于同治癸亥年六月十六日享寿七十九。祖籍安徽安庆府潜山县,由乾隆初高祖迁陕西省汉中府佛坪厅东路,生长高庄沟,复迁居沙窝子,公性情梗直,气宇轩昂,教子有方,周济宗亲,推解乡党,买祭田修庙宇置义地施棺木,助培学校,修桥路建书馆,除陋规开水田栽树木……”。这位官至四品的中宪大夫叫程仕源,他是程家的四老爷,学业有成,考取功名。他的三哥叫程仕信,墓地在村委会对面的山坡上。显然,这座墓园是程仕源为他父母修建的合葬墓。老百姓传言,在程氏家族兴盛之时就埋下衰败的种子。修建庄园时,工匠弹嫌伙食不好,吃不饱肚子,要求老爷改善伙食。可老爷是个啬抠,依然供给大家的是浆浆水水。工匠愤懑不平,施工时便在房梁上作符施法,没过多年,程家衰落,加上内部争斗,私藏财物,家道彻底败了。程家后人多为痴呆聋哑。也许,这应了古人“富不过三代”的箴言。偿若真如传言,我想,尽管程家一贯秉持勤俭持家的门风,而且也有善举,但他们忘记了一点,这就是没有尊重老百姓的劳动创造。要知道,那兴建庄园的巨木原石可是背夫们一背一背从高山深谷里背回来的啊!吃饱肚子的要求其实并不高。谁把老百姓当牛马使唤,谁就没有好下场,这早已是历史的教训。不知道,程家的后人还留下多少、身在何处?那颇有气势的墓园是在仰头傲视群山呢?还是俯首河川做深沉的反思呢?
沙窝子更是一块红色的土地,它与佛坪的红色历史紧密相连。1932年11月,红四方面军告别鄂豫皖根据地作战略转移,部队由漫川关、竹林关、杨家斜北出终南山,继经长安、户县到周至县马召镇时,遇见一个叫黄幺娃的佛坪人,由他带路,物资奇缺,缺吃少穿的红军途经老君岭来到厚珍子,又经过袁家庄、狮子坝、龙潭子到黄柏原、龟角树湾,后红军由桅杆石梁入城固升仙村、上元关,南下入川。寒冬腊月,红四方面军在佛坪境内经过了七天的艰苦行军,红军纪律严明,所到之处,开仓放粮,惩治恶霸,刷写标语,宣传革命道理,在佛坪这块荒僻的土地上播下了革命火种。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在徐海东、程子华的带领下,千里转战,进入陕西东南地区,建立鄂豫陕根据地。1935年3月4日,红二十五军攻克宁陕县城后,从四亩地进入佛坪陈家坝,经三郎沟、东岳沟攻占了佛坪县城,后经石印沟到狮子坝、龙潭子一带。3月10日,红二十五军在洋县华阳镇附近伏击敌陕警二旅后,遂于3月19日从华阳东返,途经佛坪岳坝、大古坪、龙草坪、长角坝,翻山越岭来到沙窝子做短暂休整,在这里处决了10名反动分子,刷写了“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给穷人耕种”的标语。 7月22日,红二十五军从马召镇辛口子翻越秦岭进入南山,再克佛坪县城。中共鄂豫皖省委在此举行了常委会议,肯定了省委作出的去陕北与红二十六军会合的战略决策。红二十五军长征离开后,1935年农历10月13日和1936年8月22日,郑位三、陈先瑞率领留下坚持武装斗争的红七十四师又两次攻占佛坪县城。据党史载,红二十五军来到沙窝村后,第二天翻越天华山,进入商洛一带活动,但当地老百姓相传,红军在沙窝停留多日,其实,这并不矛盾,红军主力开走了,留下伤员和小股部队不是没有可能。沙窝村至今保留着红二十五军旧址。随着修复工程的完工,红军旧址展览室、陈列室、投影室、电教室及红军桥、拓展训练场将向游客开放,这里已经成为佛坪县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那一株株巨大的核桃树下,曾留下红军战士学习歇息的身影,那尊古老的石碾盘旁,曾留下红军将领围坐议事的英姿,它们将永远铭记着这里发生的一切。
沙窝子盛产各种中药材,尤以海拔2396米的天华山上独有的党参最为名贵,它系独根、皮松肉紧,皮呈螺旋形,截面为黄色、菊花纹,根可入药,含皂甙素、菊糖和多种微量生物碱,味甘微苦,性温,有健脾补肺、益气养血、生津安神、定喘之功效,为党参中的极品。民国以前,天华山党参不仅由药商翻越秦岭贩往西安,并出潼关销往郑州等地,而且被打捆装箱,用骡马运至汉江码头装船,经水路运往武汉、上海,又经海路运往广州销售,并驰名东南亚。封山育林后,已很少有人冒险攀山采药了,天华山党参已成稀世珍品。土蜂蜜是沙窝的又一特产,它是中国蜜蜂酿制的蜜。养中蜂不追花期,山里开什么花就采什么蜜,是一种杂花蜜,营养成分复杂,食用后对人体大有好处。茱萸、天麻、猪苓都是天然的中药材,木耳、香菇、板栗、核桃也是养生食品。沙窝子海拔1200米,适宜于冷水鱼养殖,大鲵、中华鲟鱼、虹鳟鱼、金鳟鱼、秦岭细鳞鲑等在这里得到很好的繁殖。近年来,沙窝村建立山茱萸示范园区2处、猪苓示范基地2个、冷水鱼养殖场2个,发展山茱萸6500亩、板栗350亩、猪苓5万平方米、天麻1万平方米、中蜂1470箱、冷水鱼25万尾。同时,大力发展农家乐、农家旅馆,组建以山茱萸、中蜂、猪苓、土鸡等产业为龙头的农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成立了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和互助资金协会,这个总面积73平方公里,辖8个村民小组,有210户646人的小山村已实现人均纯收入9966元的目标,沙窝子成为秦岭深处的药材种植基地和养生基地。
沙窝子民风淳朴。刚来不久,我就闹了笑话。工作队居住在村委会旁边的旅游服务中心,出门时,我总会不自觉地把宿舍的门锁住,这是身居闹市养成的习惯性动作,可工作队的一名队员却感到奇怪,不屑一顾,他告诉我,他在这里下乡两年多了,只要不出远门,他是从来不锁门的。这里的老百姓实在,很少有偷盗的事情发生。我也入乡随俗,不出远门,也不带锁,没有发生丢东西的事情。在沙窝子,你很少看到关中平原那种高大的院墙,除了偶尔发现几道散乱的栅栏外,家家户户的院落几乎都是敞开的。入夜,你要到朋友家去,只需在窗外喊上几声,待主人应声开灯后,便可以直接进屋。沙窝子,这真正是一个夜不闭户的地方啊!
在沙窝子,夏日里,那滴翠流青的山林会淹没了你的目光,那撩怀挠心的清风会让你忘记酷暑。这是一个夏天很少使用空调、晚上还要盖被子的地方。当那些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举家来这里的农家乐休闲避暑的时候,我自信地告诉朋友,沙窝子是一个走在节令前边的地方,若要提前体验季节的变化,你就毫不犹豫地到沙窝子来。当然,秋光一旦给山野着色,沙窝子憋着劲地展现出“层林尽染、万山红遍”的景色,那晶莹剔透的山茱萸,就像一串串珍珠挂在树枝,大路边,山坡上,不,漫山遍野泼上紫红色的水彩,让你陶醉,让你迷离。当年轻的朋友们带上你心爱的人儿,置身这样的环境中,纵使做出出格的事情,拟或犯错,我相信,上苍也是会宽恕你的。沙窝子,一个浪漫而又煽情的地方啊!寒风自然会紧追慢赶地将这色彩吹散。沙窝子昼夜温差大,正午,有阳光照射,人们倍感温暖,晚上就难熬了,只有围坐在火炉边喝茶聊天了。然而,一场大雪,却让群山银装素裹,疏林探幽、踏雪寻梅,那又是另一番境界了。据说,春花开得也早,我还没有经历过,唯有期待山花烂漫之时。
在沙窝子,我不止一次的攀爬高山垭口,我不止一次的走进森林深处,我不止一次的穿越河涧,我也不止一次的听当地老百姓的倾诉,总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兴奋和冲动。今年八月,省文联组织书画艺术家来沙窝采风,我为村上的群众舞台撰了一幅对联:上沙窝下沙窝上下沙窝金银窝,大舞台小舞台大小舞台风云台。横批:物华天宝。书法家史星文先生即兴挥毫题写。这虽不能代表沙窝子的全部,但也直抒胸臆,是是是否,留待游客鉴赏。
秦岭是中国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被誉为中华文明的龙脉。随着高铁的开通,佛坪无可替代的资源优势已强烈的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如果说佛坪是省会西安的会客厅,那么,沙窝子就是这个会客厅里的更衣室。或者这样比喻,如果说,佛坪是一位青春勃发的少女,那沙窝子就是少女腹部的那枚肚脐!这里的天是那么的蓝,这里的山是那么的青,这里的水是那么的净,这里的空气是那么的纯,真的,我已无法用文字来表述,对于一个长期生活在城市,经历过酷暑煎熬和雾霾困惑的人来说,这分明是一种奢侈。来吧,快来吧!走进佛坪,走进秦岭深处的沙窝子,你才真真正正的走进秦岭的怀抱,走进秦岭的肺腑,走进秦岭的心窝,在这里,你能真真切切感受到大地的温度、呼吸、心跳和脉动!
沙窝子,就像一块玉璞,正在祛磨抛光。凡来过这里的人们,无论走向哪里,都会记住这个地方,会记住这里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人文风情,会感受到它强烈的光华和痉挛。
沙窝子,秦岭深处的沙窝子啊!
作者简介
刘平安,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现在陕西省文联工作。出版诗集《缄默的黄土地》《山那边人家》,散文集《烟云长路》《途中》,合编诗集《山乡情》、评论集《<唐僧译经记>专家学者纵横谈》《带着春天的花香——黄卫平纪念文集》等。
标签: 户县玉石翡翠原石
评论列表
当优雅的翡翠与耀眼的钻石搭配时,会碰撞出怎么样的火花呢?
人体佩戴的首饰有吊坠、手镯、耳饰等,与翡翠搭配的一般都是K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