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寿山石矿分布及成因
寿山石矿床分布于福建省福州市北郊寿山村周围群峦、溪野之间,西自旗山,东至连江县隔界,北起墩洋,南达月洋,约有十几公里方圆。
寿山石属火山热液交代(充填)型叶腊石矿床,根据地质研究,距今1。4亿万年的侏罗纪,由于火山喷发,形成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其后,在火山喷发的间隙或喷发结束之后,伴有大量的酸性气、热液活动,交代分解围岩中的长石类矿物,将K、Na、Ca、Mg和Fe等杂质淋失,而残留下来的较稳定的Al、Si 等元素,在一定的物理条件下,或重新结晶成矿或由岩石中溶脱出来的Al、Si质溶胶体,沿着周围岩石的裂隙沉淀晶化而成矿。
矿石的矿物成份以叶腊石为主,其次为石英,水铝石和高岭石,少量黄铁矿。
二、 寿山石种分类
寿山石在宝石和彩石学中,属彩石大类的岩石亚类,它的种属,石名很复杂,约有一百多个品种。按传统习惯寿山石的总目一般可分为“田坑”、“水坑” 和“山坑”三大类。
(一) 田坑石
田坑石无根而璞,无脉可寻,呈自然块状,无明显棱角,它沉积于1—2米深的田地底,采掘艰难,多为当地农民在农闲时,翻田搜掘,偶然所得,故以稀有而见珍。
田黄石质极温润可爱,微透明或半透明,肌里隐隐可现罗卜状细纹,颜色外浓而向内逐渐变淡,石表有时裹黄色或灰黑色石皮,间有红色格纹,历有“石帝” 、“石中之王”等美称。
田石按产地的不同,有上坂、中坂、下坂和礁下之分。田坑石的品种命名主要按色泽区分品种,辅之以石质产地。
1、田黄石:田黄石是田坑石中最常见的品种,凡黄色的田石均称“田黄”,以中坂田中所产质最佳 。
田黄石的表皮多具微透明黄色层,肌里则玲珑透彻,罗卜纹细而密,条理清晰,按质地的颜色可分多种,其中以“黄金黄”、“桔皮黄”最稀罕,“枇杷黄”、“桂花黄”次之,“桐油地”则色暗而质浊,属田石之下田。
(见附表1)
(一) 田 坑 表一
种属 石名 产地 外观特征
田黄 田黄石 主要产于中坂田中 黄色、半透明、肌里隐现细罗卜纹
田黄冻 田黄石中,质极通灵者
银裹金田石 田黄石中,外裹白色层者
白田 白田石 主要产于上、中坂田中 色白,略带微黄,罗卜纹明显
金裹银田石 白田石中,外裹黄色层者
红田 桔皮红 主要产于上、中坂田中 色红如桔皮,鲜艳通明
煨红田 外泛橙红色,裹层为黄色
黑田 黑皮田 上、中、下、坂均有 田黄石中外表有微透明黑色皮者
纯黑田 主要产于下坂田中 黑赭色,微透明,罗卜纹较粗
灰黑田 上、中、下坂均有 浅灰色,略带微黄,肌里含黑斑
硬田 硬田 寿山村水田中 田坑石中质粗劣者
搁溜田 搁溜田 寿山田埂旁 田坑石出露地面者
溪菅田 溪菅田 寿山溪水中 田坑石经洪水冲荡流入溪中者
(二)水坑石
凡坑头各洞出产矿石,统称“水坑石”由于矿体地下水丰富,矿石受其浸蚀,多呈透明状,表面实有光泽,寿山石中各种“晶”、“冻”,多出于此。
水坑石的品种命名,主要以色象形似而分定(见表二)
(二)水 坑 表二
种属 石名 产地 外观特征
水晶冻 白水晶 坑头水晶冻 通体白色透明,肌里含棉花纹
黄水晶 色如杏黄,通明纯正
红水晶 色红艳,透明无瑕
鱼脑冻 色白,半透明,含棉花纹,凝腻脂润
黄 冻 色如枇杷,半透明,洁而凝腻
牛角冻 牛角冻 坑头坑 色黑中带赭,通明而有光泽
天兰冻 天兰冻 坑头坑 色蔚兰、质明净,肌里含细点
桃花冻 桃花冻 白色透明体中,含鲜红色
玛瑙冻 玛瑙冻 坑头石 半透明,色红、黄
环冻 环冻 水坑各洞 水坑冻石中,含灰白色泡状圆圈
坑头冻 坑头石 坑头洞坑头砂土中 质稍坚,微透明,各色俱备
坑头冻 坑头石中,质纯而通灵者
掘性坑头石 半透明,肌里含棉花纹及白晕点
(三)山坑石
山坑石分布于寿山、月洋两个山村,石质因脉系及产地不同,各具特色,所以山坑石的名目特别丰富。
(见表三)
(三) 山 坑 表3
种 属 石 名 产 地 外 观 特 征
高山石 高山石 高山峰各矿洞 质细而松、色泽瑰丽多彩
红高山 高山石中,纯红色者
白高山 高山石中,纯白色者
黄 高山 高山石中,纯黄色者
巧色高山 高山石中,含二色以上色泽者
大洞高山 高山大洞 质坚,有白、黄等色
玛脑洞高山 高山玛脑洞 色红或黄、微透明似玛脑
油白洞高山 高山油白洞 质涩色白,似油脂
水洞高山 高山水洞 质透明,含罗卜纹
四股四高山 高山四股洞 质坚微透明似“都成坑”
荔枝树高山 高山荔枝洞 质细通灵,含罗卜纹
高山冻 高山峰各矿洞 高山石中,质特通灵者
高山晶 高山峰各矿洞 高山石中,纯白晶莹者
掘性高山 高山峰砂土中 结腻通灵外表泛淡黄色石皮
小高山 小高山啼嘛洞 质粗松,含裂纹、泪痕
太极头 高山石极头 质晶莹透澈,有红、黄、白、赭色
都成坑 都成坑 都成坑山各矿洞 质坚通灵,光彩夺目,妩媚温柔
黄都成 都成坑石中,纯黄色者
红都成 都成坑石中,纯红色者
白都成 都成坑石中,白色略带微灰者
五彩都成 都成坑石中,多色交错者
掘性都成 都成坑砂土中 质温润,含石皮,红筋及罗卜纹
鹿目格 都成坑山坳中 质细润,微透明,外裹色皮
善伯洞 都成坑临溪山中 晶莹脂润,半透明,含“金砂地”
月尾石 月尾石 月 尾 山 质细嫩,微透明,富有光泽
月尾紫 月尾石中,色浓紫者
月尾绿 月尾石中,色翠而通明者
艾叶绿 质凝腻,色如老艾之叶
月尾冻 质地温润凝腻的月尾石
月尾晶 质地晶莹,透明的月尾石
连江黄 连江黄 金山顶 质硬微脆,隐直纹,色纯黄
山仔濑 金山附近 质粗不透明,含砂砾
旗降石 旗降石 旗降山 质坚细而温润,微透明而富有光泽
旗降黄 旗降石中,色纯黄者
旗降红 旗降石中,色纯红者
旗降白 旗降石中,色纯白者
旗降紫 旗降石中,色浓紫或紫白相间者
旗降紫 金裹银旗降 旗降山 旗降石中,黄皮白心者
银裹金旗降 旗降石中,白皮黄心者
掘性旗降 旗降山砂土中 质温嫩,泛色皮
焓红 旗降山 质粗硬,色多苍白或赭黄
老岭石 大山石 柳岭旁 质似老岭石,但多裂纹
大山通 大山石中,质地通灵者
旗山石 三界黄 旗山一带 质粗不透明,多红、黄、白三色交杂
鸡母孵 旗山一带 质粗劣,不透明,多赭黄色
月洋石 芙蓉石 加良山顶 质柔而细腻,微透明
白芙蓉 芙蓉石中,纯白色者
黄芙蓉 芙蓉石中,纯黄色者
红芙蓉 芙蓉石中,米红色者
芙蓉青 芙蓉石中,淡青色者
半山 加良山花羊洞 质细有裂纹,色多不纯
白半山 半山石中,色纯白者
黄半山 半山石中,色黄者
红半山 半山石中,色粉红者
花半山 半山石中,地白色,含红色斑者
半粗 加良山各矿洞 质粗色杂,多裂纹
绿若通 芙蓉洞附近 质微坚而通灵,色青翠
竹头窝 加良山竹蓝洞 质细而脂润,半透明,微带绿意
竹头粗 竹头窝石中,质不纯者
峨嵋石 加良山一带 质坚,细,多裂纹
溪蛋 月洋溪中 质稍坚,形如卵状,外泛黄色
三、 寿山石品种鉴别
(一) 田黄
在寿山石中,最易与田黄混淆的主要有掘性高山,掘性都成坑,掘性坑头,鹿目格,牛蛋黄,善伯洞,连江黄,溪蛋和新出荔枝洞。
掘性高山和掘性都成坑虽有罗卜纹与田黄石相似,但表裹石色变化不明显,且掘性高山石质细而松软,掘性都成坑洁而微坚,其温润逊于田黄,新出掘性高山,质近田黄,俗称“鲎箕田”,但外形不呈卵状。
近年常见荔枝洞所产黄色带皮石料刻制的假田黄,通灵艳丽,见多方形,要价极高,故愈通灵者,愈要认真鉴别,还见到以数块小田黄胶合而成大田黄,或者粗质田黄上镶嵌入好田**块,虽经刻工掩饰,但石质纹理自当不同。
(二) 山坑石与水坑石
水坑石中的各种“晶冻”,属寿山石名贵品种,具有质晶莹,性纯洁,色娇妍等特点,价值以斤两计算,水坑产地与高山,都成坑产地相似,矿石多为集晶状结构,石质近似之处很多,特别是高山峰各洞所出的冻石,种种名目几乎全与水坑相同,两者极易混淆,其根本区别在于质地垢结与松,石性的细与粗,纹理的隐与现,色泽的清与浊。
四、 寿山石的收藏与保养
寿山石质地细腻,脂润柔软,经过雕琢加工之后,外表光滑明亮,色彩斑斓,纹理自然,既属名贵彩石,又是珍贵艺术品,可供观赏,亦宜收藏。
寿山石最忌干燥高温,应避免阳光暴晒和高温环境,新采矿石不可长期置放山野或室外,要及时存放于地窖或阴湿之处,时常淋冷水以保润泽。
开料时谨防热燥迸裂,以水锯、湿磨为上,制成原坯后,分别品种、档次和块度,放置木盘中,放阴湿处保存,若高档石料,最好浸入盛满植物油的瓷盘里,如块度较大,亦可将石坯沾油后用透明纸裹,放置阴温处。
经过雕刻加工成品的寿山石雕适宜室内陈列,如石表灰尘,污物污染,只要用细软绸布轻轻擦抹,即可恢复光彩,切忌用金属或其他硬物修刮,以免破坏明亮光滑的表层,寿山石印章与小挂件,最好经常摩娑抚玩,油渍在人的体温作用下附着并沁入石中,久而久之,石质则更有灵性,古意盎然,对暂时收藏起的作品,最好放置锦盒中,薄抹白茶油,石表吸透油质,不让干燥,以养其性,反复如此,石质更加温润莹澈。
从总体上说,寿山石宜用油保养,但不是每个石种都适宜,比如芙蓉石洁白细嫩,久沾油渍则变灰暗,失去光彩,所以应忌与油触染,必先净手或戴白手套,人们常说芙蓉石天生丽质,何需“涂脂抹粉,乔装打扮”,净手抚玩,即有梁园雪与贵妃肤之美感,所以要根据不同的石质而区别保养的方法。
田坑石石性稳定,温润可爱,无须过多抹油,只要时常摩娑把玩。
水坑石冰心洁质,精细磨光后,把玩在手晶莹通灵,也不必油养。
山坑石中的高山石,质细而通灵,石色丰富,鲜艳多彩,但质地较松,表面容易变得枯燥,甚至出现裂纹,色泽也变得黝暗无光,如果经常为其上油保养,则流光溢彩,容光焕发。
高山石抹油后宜陈列于玻璃柜中,以免灰尘沾染,如柜中有聚光灯,应在其中放置小杯的水,以保持湿度,防止高温干裂石头。
白色的太极石上油久了会变成肉色质地,显得更加成熟,行家谓之“没火气”。
都成坑石与旗降石因坚实质稳定,不必油养,多以上蜡保护。
寿山石中普通的石料,如柳坪石,老岭石,焓红石,峨嵋石等,石质不透明,产品磨光后进行加热打蜡处理,不用上油,如沾灰尘,不宜水洗,用软布擦抹,越擦越亮。
进行油养之前,应先用细软的绒布或软刷,轻轻消除石雕表面的灰尘,千万不可用硬物刮除,否则易伤及石材表面,接着再用干净毛笔或脱脂棉沾白茶油,均匀涂在石雕的各部位,即可使雕件益增光润。
值得注意的是,油养时采用白茶油是最理想的,花生油、沙拉油,芝麻油皆会使石色泛黄,所以不宜采用。此外,动物性油脂与化学合成油脂也不适用于寿山石的油养,不但不能产生养石的功效,长期使用还可能严重破坏石质,所以请务必谨慎。
五、 寿山石雕的历史
(一)历史
民间相传寿山石始于两汉,未有足证,现存的福建省博物馆,由福州闽江南岸桃花山南朝墓葬出土的老岭石“卧猪”(圆雕)刻工简朴,形态逼真,证明远在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南朝,寿山石雕就已问世。
唐代,经济繁荣,佛教兴盛,寿山大兴寺院建筑,寿山石雕也得以发展,据传当时僧侣利用寿山石刻制佛象、香炉、念珠等,供寺院使用,也作为礼品馈赠香客。
宋朝,重文轻武,经济文化中心南移,福州成了东南沿海重要城市,推动了寿山石雕的发展,从福州地区出土的宋墓寿山石俑来看,不仅数量多,且品类丰富,造型各异,生动多姿的各式人物禽兽,刀法简练,风格严谨,可以看出,寿山石雕已进入成熟阶段。
元代之前,印章多以铜、铁、玉为材。元明之间,民间流行用“花乳石”刻制印章,寿山石章以洁净如玉、柔而易攻而应运而生,倍受书画家、篆刻家的赏识,自此,篆刻家自行奏刀,追奏仿汉、斑驳淋漓,中国独特的篆刻艺术得以风行和发展,“万朵云霞几度攀,珠光宝气绝人寰,风靡皖浙千家刻,功在印坛是寿山”,现代著名金石家钱君陶先生对寿山石在篆刻艺术史上的功绩作了很高的评价。
明代,寿山石的钮饰艺术得到长足发展,雕刻艺人在继承古代玉玺、铜印等钮饰基础上,造诣很高,风格独特的印钮艺术,寿山石章成了文人墨客们的心爱之物、珍藏之宝。
由于石章钮饰的出现,寿山石雕技法有了很大的变革与发展,刀具,握刀与运刀的方法都有了改变,过去的石俑、主要以肩膀顶着木柄长刀具雕刻,刀向多显直线,对于细小的印章钮头来说这种方法显然不适用了,刀具演变成为手凿与修刀,完全用手掌握,运刀如笔,刀法刚柔相济,婉转流畅,所表现的形象婀娜多姿,更臻完美,同时,受中国画的影响,出现了高浮雕技法、皱法雅洁,实有画意,从此,寿山石雕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清代是寿山石雕的昌盛时期,史籍记载,雍正时寿山石雕已纳入官府的征税范围,雕刻艺术因材施艺,分别雕刻印章、文具、人物、动物及玉镶嵌各种器皿,印章的钮饰更加精致多样,表现技法上出现了阴刻和链条技法,乾隆皇帝用过的一套“宝印”,就是用一块田黄刻制并由两根链条连接起来的三颗印章,技艺高超,堪称国之瑰宝。
新中国成立后,五十年代,寿山石雕开始复苏,七十年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东西派融汇交流,取长补短,同时吸收了古代与西方艺术之长,促使雕刻技法日新月异,出现了以薄意、浮雕、高浮雕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发展了透雕、镂空雕和银嵌等新技法。
寿山石珍品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恬静而生动,抒情而优雅,精美而珍贵,收藏家竞相争购,寿山石为人们带来了高雅的艺术享受。
(二)寿山石雕工艺流派
清朝,是寿山石雕的鼎盛时期,皇室的宠爱,促成了当时爱好、搜集寿山石精品的热潮,推动了石雕技艺的发展,呼唤著名**(匠)的出现,康熙年间的杨玉旋,周尚均,艺冠当时,佳作被宫廷密藏,之后的董沧门,奕天、妙苍鉴等人,以善刻印钮闻名于世,同治、光绪年间的潘玉茂、林谦培二人在继承杨、周遗法的基础上各自发挥,使寿山石雕在风格上形成了“西门”与“东门”两个艺术流派。
“西门派”鼻祖——潘玉茂以刻制印章为主,风格纯朴浑厚,潇洒超脱,为收藏家所钟爱。
林元珠承林谦培技艺,形成“东门派”,其善利用石料的天然形状与色彩、色泽、作品题材广泛,精巧玲珑,娇健华丽。
近代的雕刻名师郑仁蛟、林文宝、林清卿造诣精深,最负盛名,郑仁蛟吸收民间各种雕塑精华,融入寿山石艺术,使圆雕人物别具一格。
林文宝继承古代**写实的传统创作的各种动物印钮形象,千姿百态,自成风格,林清卿善刻“薄意”,以刀代笔,作品饱蕴中国画的笔墨韵趣,独辟蹊径,清新绝伦,堪称一流,他们呕心沥血,将毕生精力和智慧倾注于寿山石,他们的作品成为后世难以比肩的艺术典范。(见寿山石雕工艺流派师承表)
六、 寿山石雕刻工艺
(一)“相石”设计
寿山石雕艺人在创作动刀之前,总要对着待雕刻的石料仔细揣摩一番,这就叫“相石”。
“相石”在创作过程中是极重要的一个步骤,通过“相石”揣摩推敲,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雕刻艺法
雕刻寿山石工序大致分为:
打坯——运用雕刻工具,将原料的多余大块面切除,使其适合于作品题材的需要并在粗坯的基础上,继续雕琢景物的各部结构,达到表现作品的基本造型和内容。
凿坯——凿坯时先粗后细,由表及里,通过凿坯,使作品所表现的景物如人体的结构、衣饰、动物的毛发、肌肉、山峦的皱法,树木、花卉的枝叶,瓣蕊以及配景的细节等,都应该达到基本清晰精确。
修光----修光是雕刻的最后修饰过程,依靠不同的刀向和刀法,刻划出景物的气质和精神。
寿山石雕刻技法:
浮雕----浮雕按景物刻划的厚度分为“高浮雕”和“浅浮雕”两种,通过浮雕的应用,使作品表现的物象在结构上更有立体感。
镶嵌----其保留了高浮雕艺术风格,将刻成浮雕石片直接粘贴于器物板面之上,形成一幅景物明显突起的画面。
镂空----又名透雕,是介于圆雕与浮雕之间的雕刻法,它可分单面、双面、三面、四面、六面和里外多面镂空雕法,一般都在浮雕的基础上,放洞透空镂雕背景,衬托主题。
链条----链条雕刻是玉雕经常采用的一种技法,寿山石雕偶有应用,起始装于印钮,后也应于作品上。
其制作难度大,需胆大心细,熟练掌握石性与技巧,才能获得成功。
(三)揩光上蜡
寿山石雕刻品在雕刻完成后,还需要经过精心磨光,才能充分显现出寿山石的特质和天然色泽,使作品外表光润明亮,磨光可用砂纸、木贼草、冬稻茎、竹签、桐油瓦灰砖等,磨光分粗磨、细磨和“揩光”三道过程。
粗质寿山石在磨光或罩色处理后,需要上一层薄蜡,以保持石质的稳定,上蜡所用的原料是以四川白蜡65%和东北软蜡35%渗合溶化而成的中性蜡块。
上蜡前,先将石雕加热至100—150℃,用毛刷蘸溶化了的蜡液薄涂外表,待均匀后缓缓降温冷却,再用软质麻布细心揩擦,直至焕发光泽,石雕经过上蜡,虽然色泽纹理得到充分表露,但石质经加温往往逊其温润,故名贵石料不宜上蜡。
七、寿山石印章钮饰艺术
(一) 印章史源
印章,石称“玺”是一种凭证信物,它在我国已有二千多年的悠久历史,至今仍普遍使用。
古代印章的质料,汉以前古印,以铜铸为主,金、玉次之,间有牙、骨,以后渐而出现丰富的印章质料,主要有金属质、矿物质、陶瓷质,动物质,植物质,元、明之后,叶腊石取代了各种质料印章,寿山石印章不但石质晶莹,美若宝石,硬度适中,易于奏刀,而且印在纸面的朱文,鲜艳夺目。
(二) 印钮装饰
印章一般分为印钮(或称印顶)、印台、印边和印体(或称印身)四个部分。印章顶部的装饰叫“钮”,印钮与印体的连接部位叫“台”,印台下部印身四周的装饰,叫做“边”,印体的四周叫做“面”。
印钮,即印鼻也,寿山石的印钮表现题材,归纳起来有古兽、动物、翎毛、鱼虫、人物、花果和博古图案等七种类型。
(三) 薄意雕刻
薄意,即极浅薄的浮雕,因雕刻层薄且实有画意而得名。薄意雕刻要求刀法流利,刻划细致,影影绰绰,具有远观形色,近看雕工的特殊艺术效果,最适用于质佳而材小的珍贵冻石的装饰,备受金石书画家所欣赏推崇,它是寿山石印章独特的表现技法之一。
评论列表
不单是因为其价值高,其颜色也是非常的亮丽。
翡翠都有着不同的含义,也有着各自的亮点
种水好的绿翡翠,更是让许多人争抢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