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驰杨翡翠,大家好,我是小杨。这次我们来追根溯源,看看翡翠的发展脉络,了解翡翠的历史。
所谓“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了解翡翠历史和它的发展轨迹,从中提炼经验与规律,并在今后的翡翠道路上借鉴应用——从这方面讲,懂点翡翠的历史,还是对我们大有裨益的。
“翡翠”一词最初的本意是指一种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翡,赤羽雀也;翠,青羽雀也”,翡翠合称,意为羽毛颜色鲜艳的鸟;后来引申为色彩斑斓的玉石。
而“翡翠”一词最早作为玉石被称呼最早出现在汉代,班固《两都赋》:“翡翠火齐,流耀含英,悬黎垂棘,夜光在焉”。这几句诗中形容了各种玉石堆在一起的光彩夺目,翡翠便是其中之一。
班固,我国汉代著名文学家,代表作《两都赋》
此后,在历朝历代的典籍文章中都可以见到翡翠的蛛丝马迹,像宋代欧阳修的《归田录》中有记载“翡翠”这种美玉;明代的《徐霞客游记》中提及了“翠生石”,相关的描述与今天的翡翠玉及其相似。不过这些古籍中记载的“翡翠”是否和我们今天所说的翡翠是同一种东西,还有待考证,不过可以肯定的是,“翡翠是一种美玉”这个概念早已深入中华文化圈。所以如今当我们提到翡翠,即使对翡翠一无所知的人,他的脑海里的印象一定是“翡翠是一种精美、昂贵的东西”,是一种历史文化的印记。
直至乾隆五十年(公元1784年),翡翠作为贡品首次送达清廷,这是翡翠第一次出现在较为官方的层面,而这里的翡翠已毫无疑问和今天所说的翡翠是同一种东西,可惜乾隆爷似乎对翡翠的兴趣不是很大,翡翠并没有因为这次上贡立马飞黄腾达起来,而是在民间继续发展。
到了慈禧太后时期,翡翠终于迎来了转机。慈禧身为女人,喜爱这种天生光彩夺目的玉石,翡翠的风潮由慈禧开始,最后风靡全社会,慈禧本人就有很多翡翠藏品,也有不少珍品流传于世,像最为出名的翡翠玉白菜更是国宝级的藏品,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慈禧太后
翡翠玉白菜,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民国到新中国前期,翡翠界不乏传奇、名人,例如民国时期的翡翠大王寸尊福,新中国建国初期依靠翡翠赚取外汇(这个以后有机会我们再谈)等等,这些事情都颇有趣味。
从清末到建国初期这段时期,翡翠都以色为尊,更注重翡翠的颜色,尤其以绿色为佳。其一是翡翠继承了传统古代玉石的审美标准,在传统玉石里根本没有“种水”这个衡量标准。其二则是翡翠特性的原因,所谓“谈种不谈色,谈色不谈种”这是由翡翠的构造决定的,翡翠之所以缤纷多彩颜色鲜艳是因为在形成过程中混入了其他物质,而混入了其他物质的翡翠其水头自然不如纯净无暇的,所以要追求颜色,种水方面就难以得兼(有种色两得的翡翠十分难得),而以当时的风潮,人们更愿意选择颜色,放弃种水。而此时的无色种水料被视为废料,在缅甸甚至沦为盖厕所的基地。
色料
时间来到20世纪70年代,某次展览会上,香港商人将无色的种水料制成首饰展出,无色料子出乎意料的受欢迎,进入大众视野,脱掉了“废料”的帽子。不过彼时无色种水料子还处于低端市场,受众仅限于女性朋友,到后来翡翠界重新定义了种水的概念,无色种水料子的重要性被提高。直至今日,种水料已飞上枝头变凤凰,和色料一般,都是翡翠圈内绕不开的话题。
无色种水料
现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审美的多样化,从前很多被视为废料的料子也渐渐进入翡翠圈,被人们所发掘,像墨翠、乌鸡黑等等。所以从翡翠的历史到现状,在评价品质好坏的标准上大体上是不变的,比如说在颜色方面要求均匀饱满;而翡翠的审美在不断发展,朝着个性化、多样化演变,不同的颜色,不同的品种满足着不同人群的需求,而人们越来越多的要求也促进了翡翠界的发展,可谓一种相互促进。
黑乌鸡手镯,在平洲的实拍
墨翠
到这里便是翡翠全部的发展历史了,可能不全但也八九不离十。历史是不断向前走的,翡翠亦是如此,了解这段历史,既是借鉴,也是展望。
标签: 翡翠的历史文化知识
评论列表
帝王绿的尊贵,红翡的妖艳如火紫罗兰的神秘等,都让人赞叹不绝。
国人以佩戴翡翠玉石来增加自己的品格修养
一颗翡翠的精彩绽放,是在地下经历亿万年不断锤炼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