扳指是一种射箭工具,戴于拇指,正下方有一个槽,用来扣住弓弦以便拉箭,作用是防止放箭时,急速回抽的弓弦擦伤手指。因功能类似扳机,故又称为“机”。
在2007年4月8日的香港苏富比“乾隆宫廷艺术品拍卖专场”,一套清乾隆御制玉扳指连同乾隆御制诗剔红紫檀三鱼朵梅海水纹盖盒,以4736万港元的成交价创下了扳指拍卖的世界纪录。
这套清乾隆御制玉扳指的款式和内径基本一致,扳指纹饰为清代宫廷常用的回纹边或万字纹边。共包括白玉扳指二件、碧玉扳指二件、汉玉扳指一件、青玉扳指一件、赤皮青玉扳指一件。
其中的碧玉、汉玉、青玉四件扳指上都刻有乾隆御题诗,是乾隆55岁至80岁期间所作,见证了乾隆由壮年、中年到老年的心路历程。
清乾隆御制玉扳指
同时,乾隆御制诗剔红紫檀三鱼朵梅海水纹盖盒,是由盖和底两部分合成。盒盖朱漆雕落花流水纹,盖上三条鱼戏于滚滚波涛之中,盒内御题《咏玉韘》诗,底外正中刀刻填金楷书“乾隆年制”款。
这七枚乾隆御制玉扳指与剔红紫檀盖盒交相辉映、富丽堂皇,显示出乾隆时期宫廷玉器的艺术风格和时代特征,是难得一见、弥足珍贵的清代皇家艺术珍品。
清乾隆御制玉扳指及剔红紫檀盖盒
现发现的最早具有扳指功能和外形的用品出土于妇好墓。
武能携剑黄沙立战马,文能雨疏云朗诵铅华。扳指,可以说是冠于指上的戎马,岁月老去,只剩下柔情风华。
韘初见于商代,在春秋、战国的时候就已十分流行。战国时期扳指开始变短,到了西汉,韘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逐渐失去其实用价值,成为一种装饰品。
几千年来,扳指的形制,出现过很多种样式。最为主要的,是汉族的坡形扳指和满族桶形扳指。
据考证,桶形扳指主要出土于14世纪以后,目前发现出土最早的桶型扳指为战国时期,现存于晋城博物馆。
直到清朝,扳指再次迎来它的辉煌。清代以民族军事力量夺取天下,射箭作为冷兵器时代重要的个人军事技能受到极大重视。
因此清朝八旗子弟对扳指十分重视,几乎人手一枚,因而成习。
初时因重实用,大小扳指皆选韧涩材质制作,宽窄肥瘦不一,因人而异,以便套带。满族人入关后,大量贵族子弟不再习武。
扳指也从军事器械渐渐成为一种极为时髦的饰品,由于炫富的需要,扳指的质地亦由原来的鹿角、发展为犀角、象牙、水晶、玉、瓷、翡翠、碧玺等名贵滑润的原料。
普通旗人佩戴的扳指,以白玉磨制者为最多。贵族扳指以翡翠、羊脂玉等为上选。以其大小厚薄论,又有文武之分。
武扳指多素面,文扳指多于外壁精铸诗句或花纹。后汉族人士亦多效此风。
说到扳指,还是不得不提一个人,那就是清朝的乾隆皇帝。
清乾隆皇帝对扳指的喜爱众所周知,单为玉扳指就写下了近50首诗作,还经常用"殊珍"这样的词汇来形容玉扳指材质的美妙。
据《乾隆大阅图》等宫廷绘画,可以发现乾隆在平时的骑射实战中所用的扳指多是角、牙制作,可见玉扳指已经超出了实用价值。
乾隆之所以那么喜爱扳指,是因为他认为"扳指"既象征了满洲民族的家法,又凝结着儒家正统中培养君子的"射"礼。
"玉"既有璆琳之美质,又有"君子比德于玉"的深刻寓意。故以美玉制扳指,便浓缩了满汉文明,融合了文武之道,既能时时玩赏于手,又能刻刻警戒于心。
在这里,扳指已经成为一件超越实用价值的神圣之物,具有难以企及的文化内涵。
玉韘正是在清代最终演变为现在的扳指,并且因为乾隆皇帝对扳指的特别关注,进一步推动了民间扳佩戴指的热度,从此扳指成为清代时尚之饰,其热度经久不衰,甚至直到清末民国之际,依然非常流行。
清代扳指由最初的实用工具,逐渐演变为纯粹意义上的饰品,其发展进程同清代社会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清王朝自始至终的历史发展轨迹,同时更是中国传统艺术历史巅峰的真实写照,因此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和研究价值。
标签: 晋城翡翠价格
评论列表
翡翠的寓意代表着丰收、金钱、满地有财、处处生财
绿色翡翠饰品,能使人显得含蓄端庄,充满活力
本身也代表着优雅、神秘、温和和端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