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象吗?比特币,现在已经超4万美元1个了!可就在2年前,比特币的价格还不到3500美元。
这让吃瓜群众们在惊呼老外“会玩”的同时,也不得不承认,那些最早参与比特币炒作的筒子们,炒作水平是真的牛B。
其实,不仅仅是老外。在中国,这个资本暗流涌动的时代里,类似这样的情节,也年年都在上演。
早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恢复商品经济的时候,价格炒作就几乎同时出现了。40年来,背后的热钱和资本,打一枪换一个阵地。一个个泡沫兴起又破灭,最后留下一地鸡毛。
单单一个“炒”字,就能勾勒出我国市场经济的另一个侧面。虽然并不怎么光彩,但却是一个“照妖镜”,照出了人性逐利的本质。
花
1985年春天,长春汽车城百货大楼四楼,举办了一个特别的展销会。前来交易,或仅仅只是来看热闹的市民比肩接踵。
这场展销会的组织者,名叫郭凤仪。他还有一个特别的称号,“长春第一个百万富翁”。
在那个“万元户”都很稀罕的年代,百万富翁郭凤仪,自然是长春市民们闲谈中的焦点人物。而他发家致富的方法,也是本次展销会的主角——君子兰。
君子兰是一种长相典雅的室内花卉。在东北,由于气候条件的限制,观赏价值高的花卉并不多。而君子兰则由于适应凉爽的气候,早在30年代,就在长春的伪满皇宫扎下了根。
(君子兰)
商品经济开放后,君子兰很快成为了长春企业机关人情往来的首选。有的企业为了购买君子兰,甚至能公款消费上千元,一口气买下上百盆。
早在1979年,喜欢养君子兰的郭凤仪,就看到了这里面的商机。他卖了自己珍藏多年的瑞士表,用180块买了一株品相名贵的花苗,轰动了当时长春的养兰界。
果不其然,到了80年代初,长春君子兰价格节节走高。一株小苗,从数元上涨至数十元,乃至过百。
但天有不测风云。1982年,全国展开了对投机倒把的大整肃。君子兰价格的过快上涨,也引起了长春市政府的注意。
长春市随后出台了君子兰“限价16条”,规定一盆君子兰价格最高不得超过200元,给郭凤仪等养兰人,浇了一盆冷水。
不过郭凤仪并没有气馁。
为了争取监管的许可,让政府看到长春市民养兰的热情,这一年春天,郭凤仪牵头办了一场以“抢救国宝大熊猫”为名的君子兰义展,17000多元门票收入全数送到了农业部,郭凤仪还受到了一位副部长的接待。
这场义展之后,市政府对君子兰市场的态度有所软化。1983年,市政府以“征税”代替“限制”,略微放开了监管。
君子兰市场的重大突破发生在1984年。
这一年,邓小平第一次南巡,给“商品经济”正式翻了案。
长春市政府对于君子兰市场的态度也积极了起来,不仅取消了所有限价令,更将君子兰定为“市花”。
相声**侯宝林到访长春时,将君子兰与汽车、电影并列,称为长春的“三大名产”。时任市委书记萧纯放言,“让君子兰开遍大江南北”,号召长春市民“养兰致富”。
(对君子兰热的报道)
这一回,君子兰市场就像脱缰的野马,彻底疯狂了起来。
为了养兰致富,市民们争相购入名贵花种。长春机械厂1700多名职工,家家都自建花窖,长春洗衣机厂投资数十万元,在办公楼顶上盖了600平方米空中温室……
坊间甚至戏说,抱着一盆花苗,从街东头走到街西头,价格就能涨三倍。
在君子兰热潮中,郭凤仪自然没有闲着。他和百货大楼合作,创办了花卉联营公司,并在四楼举办起了君子兰展销会。
1985年1月,一位港商参观完展销会后,看中了郭凤仪一盆名为“凤冠”的花,提出以一台“皇冠”轿车来换,被郭凤仪拒绝了。
(老皇冠,身份的象征)
“皇冠换凤冠”的故事,再次让郭凤仪名声大噪。人们纷纷传言,郭凤仪就是长春的第一个百万富翁。
这个时间,君子兰的价格也达到巅峰。一个姓王的养花大户,以14万元的价格卖给了哈尔滨的客户,创下了当时君子兰的价格纪录。
当时长春房价大概在280元/平方米,计算下来,一盆花能换500平米。
不过,“君子兰热”背后,国有资金滥用、不少干部“以花谋私”的行为也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1985年6月,《吉林日报》头版连发三篇社评,批评君子兰热引发了国有资金的浪费和社会治安问题。《人民日报》随后也将君子兰市场称为“虚业”。
舆论压力下,长春政府不得不禁止国有资金进入君子兰市场,并征收60%的交易税。
这道禁令,直接击中了君子兰市场的软肋。君子兰泡沫快速破裂,原来上万元一株的花贬值到百十元,普通小苗一毛钱一把。
“百万富翁”郭凤仪也被人举报为“花霸”、“恶意哄抬价格”而接受了调查,最后不了了之。
君子兰泡沫虽然破灭了,但花卉炒作的现象并没有停止。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东南沿海诸省,很快接棒东北,成为了下一场炒作的中心。
而炒作的对象,则是比君子兰更加名贵的花卉——兰花。
与君子兰这种外来品种不同,中国是兰花的发源地,早在2500年前,孔子就曾说“兰当为王者香”,因而后人们将兰花推上了花卉的王座。
早在改革开放之前,兰花炒作在日本和港台就已经非常盛行。在1987年的香港花展上,一盆品种为“达摩”的兰花,开价110万港币,引发了两岸三地的轰动。
随着对外开放的加速和兰花热的兴起,不少台商港商奔赴内地,大举收购品相俱佳的兰花。
其中最著名的商人,莫过于台湾“兰花大王”黄秀球。连***老将张学良、何应钦,都是黄秀球家中赏花、购花的常客。
1993年,张学良还托往返大陆的黄秀球之手,赠送给江泽民主席一盆名为“国兰”兰花,传为佳话。
(张学良(右)与黄秀球(中)一同赏花)
不过对于赤贫农民来说,兰花背后的文化尚且不谈,港台商人带来的真金白银,确是结结实实的。因为挖到了名品兰花而暴富的新闻,不时见诸报端。
在兰花产地云南保山和四川芦山,每天都有梦想着“养花能致富”的花农,和“钓条大鱼走”的外地商贩来赶集,规模达上千人。
坊间甚至传言,一个眼尖的商贩花五分钱买了一株不起眼的兰花苗,养了两年后,最后在香港市场上以几十万元卖出。
从80年代末开始,“兰花神话”被港台商人持续炒作了整整20年。2000年后,附庸风雅的煤老板和浙江土豪,也加入了兰花炒作的大军。
在泡沫最巅峰的2006年,一株名为“天逸荷”的极品兰花,甚至叫价1100万。
不过,兰花高昂的价格,也引来了一系列盗抢兰花的刑事案件。四川甚至发生了花商一家三口被灭门的惨案,成为了所有兰花爱好者心头的阴影。
同时,花农对野生兰花的过度采掘,造成了严重的环境破坏,引起了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2007年,在央视的一系列报道过后,炒作兰花的势力瞬间烟消云散。曾经价值数十万、上百万的兰花,当时只能以数百元脱手,“贱如韭菜”。
刺破兰花泡沫的根本原因,或许是那些四处游猎的资本,在2007年找到了更好的去处。
那是第一场真正意义上,全民参与的炒作游戏,直到十几年后的今天,其结果仍然让一代人记忆犹新。
股
2007年春节前后,全国各地的券商经纪大厅人头攒动,挤满了前来开户和盯盘的新老股民们。
在过去的一年里,上证综指从1200点攀升到了2700点,翻了一倍多。巨大的赚钱效应、和“你不理财、财不理你”等口口相传的段子,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刚刚奔小康的新股民们。
由于散户们偏爱有弹性的小盘股,春节后,市场走势完全被散户资金所主导。垃圾股、S股、各种题材股、概念股轮番上涨。
而在2006年上涨较多的金融、地产、钢铁等大盘股则表现较差,持有这些股票的基金经理们,也遭到了散户们的无情抛弃。
例如2006年创下发行记录的“嘉实策略”基金,其419亿的初始募集规模,也在春节后面临大量赎回,逐渐缩水到了280亿。
那个时候,上海流行请假炒股,网上一张假病假条卖到100元一张。西安卧龙寺,一个炒股和尚还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南京的《扬子晚报》则报道,不少小学生拿着压岁钱入市,“谈起‘股经’头头是道。”
(和尚也来炒股票)
在牛市路上,人人都是股神。
那个时候,最著名的投资策略是炒低价股,无论业绩怎样,只要价格低就行。
很快,“3元以下”低价股被散户们消灭了,紧接着是“5元以下”。最后,更有散户喊出要消灭所有“15元以下”的股票。
散户们这套看似没有章法的炒股策略,持续了近4个月。期间上证综指继续上攻,从春节后的2800点突破4000点。
直到5月29日的来临。
这一天晚上,财政部突然宣布,将股票交易印花税由千分之一上调至千分之三。
由于事出突然,《新闻联播》和三大证券报都没来得及第一时间做出报道。这条新闻首先被播出在了午夜0点的央视2套《经济新闻联播》上。因此被股民们戏称为“半夜鸡叫”。
第二天的5月30日,则成为了中国股市历史上值得纪念的日子。那天中国股市的开户总数突破了1亿户,股市真正意义上成为了全民赛场。
而由于交易成本的上调,被散户们青睐、频繁换手的小盘股们开始大跌。
几天时间内,股指从4300点一路杀跌至3400点,6月4日当天,沪指更是大跌8.26%。
经历了此次震荡后,不少散户们第一次认清了“股市有风险”这句话的含义。一些人割肉离场,而更多的人则将资金转移到了更稳定的基金和大盘股身上。
资金偏好的转移,让股市风格发生了彻底的转换。
在此之后,“中字头”的大盘股开启了牛市的步伐,中国平安、中国远洋、中国神华,不管你是哪个行业的,只要是龙头股,均能上涨到不可思议的地步。
这期间,A股创造了不少神话,如世界第一大估值银行股、地产股、石油股……
在大盘股牛市中,吸纳了散户资金的公募基金,也在2007年3月到9月的短短半年时间里,完成了从1万亿到3万亿的跨越。
10月16日,股市达到了6124点的顶峰。
这一天,《人民日报》刊发评论员文章,强烈批评部分基金人为制造蓝筹泡沫。几天后,管理层开始约谈部分问题基金,并加大了新股供应。
股市开始震荡盘整。
不过,大多数股民们仍没有从投机的狂热中清醒过来。
11月5日,中国石油上市了,并立刻成为全球市值最大的上市公司。不少股民激动地期待着,中国石油能够创造新的财富传奇。
然而,因为吸纳了过多资金,中石油48块钱的开盘价即成为了历史最高价,并在随后带领大盘一路下跌。
11月5日当天,所有蓝筹股见顶。持续了近两年的轰轰烈烈的牛市,终于宣告了结束。
在此后一年的时间里,受到估值回调和金融危机的双重影响,沪指从6000点一路狂泻至1600点。
而那些在开盘当天买入了中石油的股民们,则成为了高位接盘的股民代表,并为股市留下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满仓中石油”的段子,调侃中充满着苦涩。
不过对于已经功成身退的游资们来说,熊市的来临并不意味着机会的消失。
相反地,随着金融危机后“四万亿”政策的出台,炒家们即将迎来一个最好的时代……
玉
2010年,在云南龙陵县苏帕河两岸,叮叮当当的凿石声此起彼伏,工人们临时搭建的工棚,一眼望不到头。
最高峰时期,有上万名工人聚集在这里——不是为了开山修路。他们与美国19世纪的“淘金者”一样,来到荒山野岭,也是为了寻找一件宝物——黄龙玉。
(黄龙玉)
与和田玉、翡翠等名贵玉种不同,“黄龙玉”这种石头的历史仅有数年。从2004年开始,黄龙玉才被龙陵县当地人使用,并做成小工艺品。在此之前,当地人叫它“黄蜡石”。
那个时候,黄龙玉的价格并不高,一拖拉机原料才两三千元,有时放在路边也没有人要。有些个体户加工成小工艺品后到菜市场售卖,一边卖蔬菜,一边卖石头。
但令所有人都想不到的是,6 年后,在2010 年的昆明石博会上,一块黄龙玉籽料被标出了天价——9000 多万元。
短短6 年间,它的价格从几毛钱一斤飞涨到了万元以上,单价甚至是黄金的40倍,让不少外行人惊呼是最“疯狂的石头”。
在黄龙玉遭到爆炒的这一年,“蒜你狠”(大蒜)、“姜你军”(生姜)、“豆你玩”(绿豆)相继成为社会热点话题。
而相比于炒作农产品,玉石炒作远离政府管控,对于游资们来说更加“安全”。
例如这次黄龙玉炒作的背后,则有着福建“木材帮”的资本运作。
由于云南玉石生意“做熟不做生”,这帮外来商人很难涉足传统的翡翠贸易行当。因此他们选中了“黄蜡石”这一未被开发的品种,并给它冠上了“黄龙玉”这一个好听的名字。
为了促进经济,当地政府也有意推动黄龙玉的开发。不仅投资搞了黄龙玉交易中心,为玉石拍卖开了“公盘”。从开采、加工到售卖、推广,也都有当地政府的影子。
在金融危机后的几年,不仅是黄龙玉被炒作,其它玉石也是如此。
例如,金融危机前价值40 万元的寿山石印章,当时市场价已达到200 万元,涨了4 倍;流通量非常大的翡翠,价格也翻了一倍。
热钱充斥着玉石市场,让几乎所有的玉石品种“鸡犬升天”。被业内人士称为“一个疯子卖,一个疯子买,还有一群疯子在等待”。
不过相比于其他有些历史底蕴的玉石,黄龙玉行情来的快,走的也快。
2011年后,因为宏观环境的紧缩,市场上热钱开始撤退。前期被过度爆炒的黄龙玉,因为价格太高没人接盘,开始如“过山车”般下跌。1年内龙陵县黄龙玉销量也少了四成。
在此之后,黄龙玉易老化、易折损的缺点也暴露了出来。不被文玩界主流认可的黄龙玉,完全变成了“资本的弃儿”,从此再也没有振作起来。
不过,资本永远不会停止寻找下一个猎物。2013年货币环境再度宽松之后,热钱在玉石市场上卷土重来。
这一回,它们套上了一个新“马甲”——南红玛瑙(简称“南红”)。
(南红玛瑙手串)
和黄龙玉类似,南红也是玉石市场上的一个新品种。2009年,四川凉山地区发现大型南红矿之后,因为红色的外表符合中国人的审美,南红工艺品才逐渐出现在文玩市场上。
那个时候,每公斤南红的价格不过一二百元。
而自从被炒家们盯上之后,南红身价倍增。5年的时间里,南红从论斤卖到论克卖,价格涨了上百倍。
不少人甚至将它与和田玉、翡翠并称为“三大玉石”。刘晓庆、六小龄童等文玩大户,佩戴上百万的南红手镯、珠串,也给这一玉石增添了明星光环。
南红价格的暴涨,制造了成批的财富神话,但也招来的浑水摸鱼的人。
有的商家引入非洲、蒙古的“外来料”以次充好。注胶、染色等造假行为更是屡禁不止。
南红市场的混乱,引来了媒体的注意。2015年初,央视财经频道就将南红的故事搬上了荧屏。
记者调查发现,整个南红产业建立在巨大的泡沫之上。一块原石从产地到加工者的手中,至少要倒七八次手,层层加价。
虽然有不少中间商仍在囤货,不过由于价格太高,终端已经出现了库存积压的现象,预示着南红的泡沫即将破裂。
果不其然,节目播出后,南红价格断崖式下跌。在2015年初价格巅峰时期,卖到两三千的首饰,到了2017年只能标价三四百,价格跌去六成。
(央视财经报道)
从花卉到玉石,21世纪初的那几年,资本选中的品种似乎都很传统。有着上百年的炒作历史,同时又很符合中老年人的品味。
不过,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资本同样可以与时俱进。而下一场泡沫,就将出现在大多数人都看不懂的领域。
币
2011年,在问答社区“知乎”,有一个著名的帖子。“大三的学生,手头有6000元钱,想要做些小投资赚点钱,有什么好的建议么?”
在回答中,有一个人建议他买比特币,“然后忘掉这回事,过五年后再看看”。
(知乎“神贴”)
在发帖的2011年12月,比特币价格大概是3美金。如果提问者真的按照建议购买比特币,那么他的这笔投资5年后将价值168万,最巅峰的2017年价值近4000万。
很可惜的是,提问的人最终选择了银行理财,错过了人生唯一一次暴富的机会。
不过,另一个名叫李笑来的原新东方老师做到了。
这一年初,李笑来从网络上知道了关于比特币的消息,当时比特币价格刚超过1美元。研究了半年之后,李笑来开始陆续购入比特币,最终花了他1/4的身家,换得超过十万个比特币。
这个大胆的押注,让李笑来从此成为了“中国比特币第一人”。
2011年之后,比特币在技术爱好者内部越来越流行。渐渐地,早期认识并接纳比特币的技术爱好者们,形成了一个圈子,被称为“币圈”。
而当过老师、段子张口就来的李笑来,则在币圈中成功地扮演了人生导师的角色,并将“财富自由”的理念,灌输给了他的拥趸。
2013年,比特币的发展迎来了第一个高峰。
这一年,Okcoin、火币等比特币交易所成立,技术爱好者们有了交易比特币的场所。比特币价格也一路长虹,完成了从13美元到1000美元的飞跃。
已经财富自由的李笑来,在一次采访结束之后,学着电影《英雄本色》里的小马哥,拍了一张“美钞点烟”的照片。
得意与张狂的暴发户心态,体现的淋漓尽致。这也是当时所有早期入局的人的心理写照。
(美钞点烟)
然而比特币的暴涨,也引来了监管部门的注意。
2013年底,央行等五部委发布了《关于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同时,FBI一举摧毁了暗网黑市“丝绸之路”,比特币价格应声暴跌。
这一次暴跌,实际上意味着比特币已经在技术圈子内部推广完成。没有新入局者的接盘,比特币迎来了两年多的熊市。
不过比特币的“推广红利”并没有用尽,一场更大的喧嚣和泡沫,正在熊市里暗中蛰伏。
到了2015年,比特币再次进入主流视野。合法持证的交易所在美国出现,消解了比特币投资者对于监管方面的担忧。戴尔、微软等商家也开始支持比特币支付。
在欧美,越来越多的人购入并交易比特币,让比特币价格在2015年触底反弹,并在当年末上涨了40%。2016年比特币价格又上涨了150%,重新站上了1000美元大关。
(比特币历史价格)
在最疯狂的2017年,比特币的赚钱效应,和自媒体连篇累牍的报道,让数字货币仿佛一夜之间被所有人所知。一窍不通的技术小白,乃至大爷大妈都开始加入“币圈”。
为了满足散户们的暴富心理和对“弹性”的追求,不少庄家照抄比特币技术,发行自己的数字货币圈钱,并将它冠上了一个高大上的名字“ICO”(首次发行代币)。
而在牛市里名声大噪的李笑来,也开始频繁地为ICO项目站台,在比特币投资之外,为自己的名气找到了一条“变现”途径。
从“IPO打新”到“ICO打新”,从炒“低价股”到炒“低价币”,2007年股市的乱象,完全复刻到了2017年的数字货币市场当中。
在投机最疯狂的时候,每个月有上百个ICO项目出来圈钱,但依然无法阻止各种“空气币”暴涨。让不少人惊呼,币圈韭菜太多,镰刀都不够用。
不过历史告诉我们,泡沫总会有破灭的一天。
2017年9月,中国央行出手禁止ICO乱象。3个月后,比特币价格达到了19000美元的高峰。
在这之后的1年时间里,比特币价格跌去7成,2000多亿市值灰飞烟灭,更有大量虚假的ICO项目价值归零。
随后,李笑来在录音里被曝出嘲讽自己站台的项目是“傻* 项目”,自己则凭借着流量割韭菜,“得*丝者得天下”,人生导师的人设完全崩塌。
不过李笑来自己应该是不在乎的。2018年10月,他带着收割来的钱宣布退圈,留下了一群骂骂咧咧的“黑粉”。
币圈的闹剧终于落下帷幕。
(李笑来退圈)
割完了币圈的韭菜之后,“镰刀们”紧接着将目光瞄向更年轻的95、00后一代。
这一代人继承了父辈们的财富,并且为消费主义所俘获。没有被现实教育过的他们,作为狩猎对象再合适不过了。
鞋
2018年底,在知名篮球论坛“虎扑”上,倒买倒卖**款篮球鞋,年入三五十万,多则上百万的帖子开始频频出现。一时间,“炒房不如炒股,炒股不如炒鞋”的段子流传甚广。
这股“炒鞋”之风能够兴起,背后与阿迪达斯、耐克等球鞋商家的饥饿营销策略脱离不了干系。
这些商家打出联名、定制、**等宣传口号,推出乔丹、科比等明星联名款球鞋,吸引篮球迷们争相购买。
天猫上一款标价1399元的AJ球鞋,曾经创下30万人摇号的记录,并且发售后二手市场上价格立刻过万,稀缺度和倒手利润远超茅台。
(年轻人排队买鞋)
二手价远高于售价的情况,其实并不罕见。早年的iPhone手机,个别明星的演唱会门票,都曾经是黄牛们赚钱发财的机会。
只不过,由于球鞋有限供应,二手交易方便,同时消费文化的流行加大了球鞋的需求,因此成为了资本选中的投机品。
一时间,“毒”、“nice”等一票二手鞋交易平台纷纷成立,甚至还参照股市推出了“球鞋指数”和K线图。
(球鞋也有指数)
看着球鞋指数不断上涨,一款标价一两千的球鞋,最终能够卖到上万,少不经事的年轻人心潮澎湃,已经做起了发财的美梦。
殊不知,这茬嫩绿的韭菜,将要被“镰刀”们割下一刀又一刀。
炒鞋的第一刀,来源于球鞋商家。虽然不少球鞋标明是**款,但品牌方却没少为了利润进行补货。
阿迪达斯一款“椰子鞋”,发售时价格一度翻了一倍。随后官方为了冲业绩进行了补货,供应量加大后,该款球鞋价格直接“破发”。
炒鞋的第二刀,来源于交易平台。为了促进二手市场的繁荣,多收取手续费,交易平台提供买鞋分期的服务,收割用户一笔利息的同时,也吹大了球鞋市场的泡沫。
“nice”等平台还有球鞋寄存服务,让球鞋交易“证券化”,甚至可以做到T+0。
炒鞋的第三刀,则来源于庄家。和股市里的“冲涨停群”一样,庄家们也在球鞋市场里组织了“冲冲群”,召集了一批梦想发财的散户,买断鞋源,抬高价格。
跟着庄家炒鞋的散户们以为,最后支付溢价的会是那些球鞋消费者。但实际上,庄家高位出货,散户最终套牢的事情并不新鲜。
(球鞋冲冲群)
经过了数次收割之后,球鞋市场的年轻炒家们,最终败给了今年的新冠疫情。
因为年轻人们被迫宅在家里,球鞋需求几乎完全消失。整个球鞋市场遭到“血洗”,高价鞋普遍跌价六七成。
有人甚至调侃,如果打开交易平台的“降价提醒”,手机可能很快就没电…
泡沫破灭之后,那些借了网贷“炒鞋”的大学生们,欠下一**债,时不时登上社会新闻。
而资本已经在转头寻找下一个猎物,毕竟“资本永不眠”。
(炒鞋年轻人被骗)
后 记
过去四十年,市场经济中炒作的历史,几乎等同于中国资本的变迁史。
从国有资本,到港台商人,再到山西煤老板和江浙土豪;从老年人炒股,到中年人炒币,再到年轻人炒鞋。资本背后的持有者在变,但是资本逐利的本质不变。
一次次泡沫兴起又破灭,赚钱的人永远是少数,而多数后知后觉的人,只能在退潮后哀嚎。
不过,人性永远是自负和贪婪的。那些曾经被割掉的“韭菜”,都有一颗争当“镰刀”的心。所以炒作的故事,注定将一直地重复下去,直到资本的尽头......
( 全文完 )
一定记得点赞、留言、转发,并关注“浪潮全球政经”呐!
标签: 六小龄童春晚翡翠知识
评论列表
一颗翡翠的精彩绽放,是在地下经历亿万年不断锤炼的结果
国人以佩戴翡翠玉石来增加自己的品格修养
帝王绿的尊贵,红翡的妖艳如火紫罗兰的神秘等,都让人赞叹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