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在和翠友聊起这个“橘皮效应”时,翠友表示没听过不知道。其实,翡翠的橘皮效应,平时确实容易被人们忽略。那什么是翡翠的“橘皮效应”,我下面给好学的翠友们解说一二。
“橘皮效应”是翡翠行业里大家给它起的一个专业术语,运用的是翡翠形象学的说法。“橘皮效应”指的是翡翠表面上哪怕是在抛光后的平面上根据翡翠的种质粗细细腻度用肉眼或者光学十倍放大镜下可以观察到一个个类似橘皮表面一样的颗粒。这些翡翠玉质颗粒的大小不同和方向不一,有的凹陷下去,也有的凸起来的一种现象特征。翡翠形象学用日常生活中常见橘皮或桔皮来形象的表达出来,更容易给人想象得到。
“橘皮效应”也可以作为鉴定翡翠真假的一种依据。天然翡翠(A货)表现得尤为突出。B货翡翠和B+C货翡翠由于经过强酸洗涤破坏了天然翡翠的结果,其橘皮效应也有所不一样,B货翡翠和C货翡翠表面用明显的酸蚀网纹,其“橘皮效应”更像一个烂掉的橘皮。而D货翡翠(不是翡翠,其他矿物冒充的翡翠)有的直接没有“橘皮效应”。
翡翠的“橘皮效应”主要是由于硬玉所包含的矿物硬度的各向异性引起的。我们知道翡翠是以硬玉为主的矿物**体,显晶质交织纤维状结构,不同的矿物成分颗粒大小硬度都不一样。“橘皮效应”的构成是由于翡翠中呈**体状的硬玉矿物的相互取向不同(交织纤维状),因此在进行抛光的时候,翡翠所呈现的软硬程度也不同。硬度相对较低的成分相对来说会凹陷下去,而硬度较高的成分则会相对凸起来。就这样,于是形成了就一个个凹凸不平的翡翠表面形象,像橘皮一样的感觉。
在光学十倍放大镜下,我们可以去看翡翠的矿物**体玉质颗粒大小和其相互组合的细腻程度。也会看到翡翠表面其凹陷和凸起之间的界限呈现逐渐平滑过渡,当然翡翠种质玉质颗粒越细腻的其弧度越小,像玻璃种、冰种就很微小,而豆种、粗糯种就会显得大一些。因而“橘皮效应”的明显度也是判定翡翠玉质种质细腻程度的一个标准。
“橘皮效应”存在于天然翡翠(A货),在酸洗过的B货和B+C货翡翠中也能看得到,但由于其经过强酸侵蚀后玉质矿物颗粒的间隙更明显了,其凹陷凸起之间呈现裂纹似的缝隙断裂。这一现象在光学十倍放大镜下表现为穿插于各翡翠硬玉矿物颗粒间犹如蜘蛛网状的裂隙纹路,也就是酸蚀纹和橘皮效应结合在一起,像严重烂掉的橘皮。
“橘皮效应”是翡翠抛光后其表层的一种必然现象,如果一块“翡翠”肉眼看不到橘皮效应,在光学十倍放大镜下依然看不到橘皮效应的话,那翠友们就要万分注意了。其实,多去了解一些翡翠玉石的特性特征,我们都会在翡翠的路上少踩几个坑。
翠友们,这一个知识点您学会了吗?
标签: a货翡翠知识点
评论列表
一颗翡翠的精彩绽放,是在地下经历亿万年不断锤炼的结果
帝王绿的尊贵,红翡的妖艳如火紫罗兰的神秘等,都让人赞叹不绝。
国人以佩戴翡翠玉石来增加自己的品格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