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戒回收一般是原价的多少找盛昌源典当行,钻戒回收一般是原价的多少

翡翠 钻石排行榜 524 0

这篇文章钻戒回收一般是原价的多少钻戒回收一般是原价的多少我们一起来看看最富有人文气息和浪漫主义的生意:书店。

日本第一书店——茑屋书店

国庆假期钻戒回收一般是原价的多少,上海前滩太古里开业。据说7天的日均客流量达到了16万人次,也就是在开业的第一周就迎来了一百多万人打卡。

在很多人对线下CBD持观望态度的环境里,太古里给所有人打了个样。

有人会问,这种热度会不会是昙花一现?我看未必。

我们的办公点就在太古里隔壁,跟太古里是同一个地铁站,每天都可以看到往返客流。而且是最直观的那种:早上十点刚开业的时候,以及晚上最热门的时候。尽管没有具体数据,但整个前滩都正在因为太古里的存在而迎来更多顾客。

这种倾向肉眼可见,因为今天上午十点,我路过连接太古里的地铁出口时,正赶上那里嘈杂无比,很多人正在等着进门消费。之所以嘈杂,是因为等着进去消费的是中国最豪横的消费群体:50岁左右的上海大妈。

但正如标题所见,这篇文章不是讲太古里的,之所以提到太古里,是因为那里即将迎来上海最大的茑屋书店。

有的人可能并不了解这个书店,所以我先介绍一下。

先下一个结论:茑屋书店是国内目前所有商业书店的基础模型。知道了这一点,才知道为什么有必要介绍一下茑屋书店。

这个来自日本的书店创建于1983年,主要针对的是当时的中产阶层,虽然是书店,但当时的主营业务是录像带、DVD、图书三项,也就是在当时看来比较完整的文化内容消费。

创始人增田宗昭在将近40年前就开始思考现代市场普遍存在的两大问题,以此寻找中产阶级们认可的文化消费模型。

已经有那么多咖啡馆了,人们为什么还仍然希望有新开的咖啡馆?

每天都有书店倒闭,人们为什么还希望在自己生活的街区有书店?

最终他获得答案是:不论是咖啡还是书,其实都不是消费者真正希望满足的诉求。

那么什么才是?星巴克给出的回答是第三空间,而茑屋书店给出的回答是生活方式提案。

2010年左右,电纸书技术开始完善并普及,电商买书也开始常态标准化,移动互联网初现端倪,娱乐多样化进程加速,同时全球范围内地产租金上涨,种种变化,让线下书店遭遇极大冲击。在这个阶段,传统书店陷入了倒闭潮,很多我们童年记忆中的书店,就是在这个时候走向下坡路,被迫开始转型或者倒闭的。

而茑屋书店则完全是一位逆行者,2010-2019这十年,恰恰是茑屋书店的腾飞时代。

茑屋书店的里程碑项目坐落在代官山,这家位于高级富人区的茑屋书店,不是出现在某一个商场或者综合建筑当中,而是独门独户,门头采用标志性的白色T字形编织设计,用玻璃墙壁以及大量绿植去凸显透视效果。

即使是十年后的今天再看,这座书店也非常抢眼。用艺术馆和地标建筑的要求建造外观,用家庭中心的要求设计软装,表面上看起来是一家书店,但是内部商品五花八门,尽管以书籍为主,但同时还包括相当比例的咖啡、文化用品、唱片、礼品、周边,甚至西点。

由于是独立建筑,营业时间无需根据卖场设定,为了迁就从创建之初就跟随到后来的初始客群,开业时间提前到早上7点,咖啡售卖至晚上7点,在不同位置和不同的客群,门店的关门时间也有所调整。

2016年,茑屋书店仅图书一项的销售收入就达到了1308亿日元,在有日本快递业和书店业极其发达的情况下,仍然独占全日本图书市场的10%。

2010 年,茑屋书店的会员卡覆盖了超过 3 万家各类零售店,疫情之前,会员卡注册人数超过7000 万,约占日本人口 55%。

它卖的不是书,而是一种生活方案,也就是一种体验。相比之下,书只是这种体验背后的一种附带品。

在表面上看,茑屋书店成功证明了书+everything的模式是可行的。于是这种商业书店的经营模式被在全世界范围内大量**,成为一种标本。

一方面,虽然这个模式并不是茑屋书店首创,但茑屋书店无疑是最成功,最抢眼的。在它成功后, 99% 的商业书店都在模仿它。所以,我把所有采用这个模式的商业书店,暂且统称为鸟(茑)系。

而另一方面,茑屋书店真正的盈利内核并不在这套模式上,而是另有关键。

这部分内容,我们在看完国内的鸟系书店再谈。

一个市场可以容纳多少个“最美书店”?

国内的鸟系书店,很多。西西弗、诚品、钟书阁、言几又、大隐书局……2020年,疫情很意外的没有摧毁实体书店行业,反而带来了一波逆势上涨。

《2020-2021中国实体书店产业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新开书店4061家,关闭书店1573家,纯新增书店达到2488家,开店数是关闭数的2.6倍。

你的城市有西西弗书店吗?去年一年,西西弗书店开了34家新店,冠绝整个民营连锁书店行业。目前他们已经入驻了全国80多座城市,门店总数超过300家,活跃会员超过500万。

成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西西弗书店,在传统书店时代并没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尽管也对装潢布置设计有着自己的想法,也有陈列与文创方面的巧思,但当时的市场消费能力很难支撑起这样的模式。

转变发生在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109元,五年增长82.1%,三线以上的城市中,人们逐渐开始接受为精致生活买单。于是西西弗书店也在那年开始了转型,启动重庆北城天街店、西城天街店两大全新升级门店,更大比例引入文创礼品,并且把门店内容进行体验式分区,尝试进行从“书店”到“文化商店”的转型。这个时间点,跟茑屋书店代官山项目的时间点基本上是同步的。

但在2010年左右,即使是我国一线城市的经济和消费实力,也是与当时的日本市场有很大差距的。然而即使如此,中日两国市场仍然几乎同时开始了书店的转型。于是,网络上总出现的“中国人不爱读书”的论调,其实完全是错的。

我个人认为,中国人对阅读的热爱,社会总体对阅读习惯的培养,放眼全球都是顶尖的。从书店的数据来看,2020年仅北京一个城市就新开了639家书店。这个数字是美国全国新增书店的8倍。

书店不能代表一切,但至少可以代表一种趋势。尤其是在网络小说如此发达的时代,中文网络小说正在扬帆出海,在地铁上,你永远可以看到基本均等的三种人:一种在刷短视频,一种在玩消消乐,一种在看电子书。

所以如果说中国人不爱看书,我个人是绝对不认可的。中国人非常爱看书,看小说是很多人打发时间的首选。在这样的消费习惯下,我们的市场中是应该诞生一个与茑屋书店规模相似的巨型书店的。

但为什么没有?让我们继续讲。

两大全新门店大获成功之后,西西弗书店迅速开始空间转型,引入自有咖啡品牌“UP Coffee矢量咖啡”和“Booartlife不二生活创意馆”。

西西弗公布过自己每家店的分区模式:图书占比80%,咖啡占比15%,文创5%。

从2010年至今,这种搭配已经成了书店的标配,尤其是咖啡。

以咖啡气氛最浓的上海为例,《2021年上海主要实体书店咖啡经营项目调研报告》显示,上海实体书店咖啡经营面积平均值已相当于一家中小型咖啡馆;咖啡经营空间正在逐步增加,但图书销售和服务仍是主流。

除了西西弗书店的“矢量咖啡”之外,钟书阁开业时就自带了自己的咖啡品牌“金字塔咖啡”,将其看做书店的重要引流手段,虽然在今年改成了“书痴咖啡”,但定位并没有发生改变。大隐书局也曾自营过自有咖啡品牌,但现在也与COSTA达成合作,双线发展;百新书局的“写茶WRITEA”;中版书房的“ISBN CAFE”;言几又书店的“言几又咖啡”;建投书局的“传记咖啡”;衡山·和集的“The Mix-Place咖啡”等。

据统计,2019年到2021年期间,上海有84%的新增实体书店内包含咖啡经营。但是有将近三分之一的书店在图书销售方面拿到了高达50-79%的收入占比。

有人曾把矢量咖啡戏称为隐形的咖啡大佬,确实,依托西西弗书店,全国范围内有数百家矢量咖啡的店铺。可是所有书店里的咖啡厅都面对一个无法回避的致命问题:翻台率。

Manner里是不会有人一坐一下午的,至少不会0消费坐一下午。

但矢量能。

在市场的飞速发展中,咖啡这种饮料本身也正在走下神坛,过去 “小资”“高级”“有品位”的标签逐渐摘下,市场心智回归正常,读者们为书店咖啡付出额外溢价的意愿也在降低。

至少在现在,咖啡仍然无法成为书店的主要收入,只能作为引流的一环,至于真正孵化成一个 “品牌”,那路途就更加遥远。。

不论是西西弗还是钟书阁,诚品还是大隐,并没有任何一家书店的自有品牌真正拥有市场竞争力。他们就像是机场里的日料店一样,往往只是吃到了 “顾客没有选择”的红利。很尴尬的现实。

如果说书店里的咖啡令人尴尬,那么书店里的礼品就可以用残酷来形容。最直观的切口在于,大部分关于书店的收入结构的报告中,直接将“礼品文创”的收入占比列为了“其他”,几乎都是可以忽略的个位数。

扪心自问也可以理解:谁不知道只要打开万能的淘宝,那些美丽却无用的精致礼品就可以迎来更美丽,更精致的价格呢?

无纸化办公高度发达的时代,经历过十几年寒窗苦读的年轻人们,大多已经不再会被漂亮的笔和本子打动了。大部分书店里的生活馆,仅仅起到了妆点气氛的作用。当然,这只是大部分,不是全部。

鸟系书店们的另一个重要收入组成部分,是场地出租和活动承办。

有赖于书店们日益内卷的面积和装修,各种线下沙龙活动,签售见面会,互动路演等等场地活动找到了新的主场。

许多书店里已经有了专门的阶梯式互动区,我私下了解过,某些地段和环境都比较优质的书店,巅峰时期(寒暑假)基本可以做到平均每周有3次线下活动,每次的盈利包括场地费、服务费、门票、茶歇等,甚至有时候,有些书店还会承担简单的物料制作。

但线下聚会毕竟不频繁,非寒暑假的工作日基本没有举办的可能,这始终不是一门能够由书店掌握主动权的长久生意。

国内的鸟系书店起源于2010,但只用了七年左右就开始陷入了大规模内卷,越来越大的面积,越来越高级的设计,越来越华美的装修,越来越优秀的地段……然后在2018-2019迎来倒闭潮。又在大洗牌结束之后,迎来2020到现在的新崛起期,但是依然在卷,依然继续争取更好的环境,更好的地段,更大的客流。

国内的鸟系书店,很难打破这个怪圈。

那么有人就会问:为什么日本的茑屋书店可以大赚特赚,而中国的茑屋书店们则不能?区别在哪?

中日图书市场的第一个区别

茑屋书店不仅仅是一个书店。

茑屋书店有相当多的自有品牌,比如主打礼品和手工制作的杂货品牌Culture By Design;强调素雅的法式特色女性品牌 Lelierre;定位家庭使用场景的护肤品牌 Cu apothecary;与米菲兔创始人合作的文具品牌Black Bear……

打开淘宝或者日亚,哪怕你朋友圈里的日货代购,都可以发现这批大大小小十来个茑屋自有孵化品牌。而这些只是茑屋书店自有品牌的一部分。

如果有模仿者,学习茑屋书店的设计,生活方式定位和多元化自有品牌孵化。

然后期待取得和茑屋书店类似的成功。结果可能会非常惨,因为这些都是表象。美轮美奂的实体门店,只是茑屋书店的显学,而不是内核。

前面我们说过,茑屋书店在 2016 年就靠着卖书赚了一千多亿日元,占全日本图书市场的 10% ,按道理说,一个书店一年能赚这么多钱,确实值得惊叹,但如果我告诉你,书籍销售其实只占茑屋书店总收入的 20% 呢?

茑屋书店是一个伪装成书店的大数据公司,在对数据有了足够充分的收集了解和运用后,它才成为了一种商业模式。

他根本不是书店。或者说,它是,但不完全是。

从创建的第二年开始,茑屋书店就启动了会员制,希望以此跟用户建立更有粘度的关系。

钻戒回收一般是原价的多少找盛昌源典当行,钻戒回收一般是原价的多少-第1张图片-翡翠网

通过自己旗下的会员卡“T-CARD”,茑屋书店从80年代开始就在不断细化自己的用户画像。

人们更喜欢看什么书?什么年龄的人决策率更高?喜欢逛书店的是年轻人,但年轻人喜欢买书吗?人们更希望在书店里得到什么样的服务,书籍、轻食、咖啡、音像制品的销售占比应该是多少?

……

这一系列在现代需要大数据完成的事情,茑屋书店在80年代就开始用最原始的方式实现。凭借数据,茑屋书店实现了非标准化的选书策略,布局比例,营业时间,贩售内容。数据的进一步应用,出现在2003年。

茑屋书店首次推出自己如今的核心体系——T积分体系。通过T积分,茑屋书店的所有会员积分被转化成了几乎等同于真实货币的消费点。

出门可以用T积分在便利店买咖啡和三明治,喝完去附近的加油站用T积分加油,开着加好油的车到中古店花T积分买一身新衣服,再到快餐店花T积分打包一份午餐……

几乎你能想到的所有日常高频低价消费, T 积分都可以覆盖。

茑屋书店用数据基础,吸引其他商铺跟自己合作,在形成滚雪球效应之后,会员积分就成为了与真实货币几乎没有区别的特殊流通等价物。

这个体系完全跳出了固有的“一店一卡”的概念,就像是某天麦当劳的会员卡竟然能在沃尔玛买T恤,星巴克的积分竟然可以在名创优品买充电线,青岛啤酒的瓶盖竟然可以兑换苏泊尔空气炸锅。

这才是茑屋书店的王牌,也是国内鸟系书店不可能复刻的关键。跨地区、跨门店、跨行业、跨品牌的全通用积分卡。

截止疫情前,可以使用T积分的合作商户突破95万家,可选SKU接近1.4亿。

正是这张小小的卡片,才让茑屋书店拥有了极强的抗风险能力和用户粘度,7000万持卡用户,国民持卡率接近60%,每年为茑屋书店提供80%的盈利。

越多的合作商,意味着越多的SKU,也意味着更高的积分购买力。

而在没有积分习惯的我国,其他鸟系书店想要真正复刻茑屋书店的Tcard积分体系,根本没有可能。

甚至于茑屋书店自己,如果不是从 40 年前就开始铺设这条渠道,切换到如今这个时代再尝试推广破圈跨界积分体系,也是不可能成功的。

当你以为茑屋书店是一家书店的时候,实际上它自称是一个生活方案贩卖公司,但其实,茑屋书店是一家大数据公司。

这是其一。

中日图书市场的第二个区别

中日图书市场的第二个根本区别是,我们的消费者已经习惯了折扣价。

也是在2010年左右,电商们将最易于标准化的商品作为流量入口。当大部分人刚刚开始接触网购时,最能低成本判断平台可靠性的商品,就是书。

书是标准化的,只要是正版书,就不会有任何尺寸、外观、重量、质量、保质期的区别。而且还便宜。

它不像服装一样有尺码和色差问题,不像首饰有材质和克数问题,不像零食饮料有近保甚至过期问题,不像数码产品有翻新水货问题。

于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书籍的实际价格就几乎遭遇腰斩。线下买书成为了冤大头的代词,网上动辄7折甚至4折的购书活动一直持续到现在,每隔一段时间我们就会看到“姐妹们xx网现在全场图书买100赠100还包邮快冲快冲”的热门微博。

这对于图书市场,毫无疑问是很可怕且难以挽回的打击。所以在某种意义上,实体书店成为了电商时代的垫脚石。

同时,国内的出版商和发行商并不统一,作者、发行方、出版方基本不可能统一,三方利益很难统一,书籍的折扣权非常松散。

日本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制度: 再贩制度。

在日本,所有出版物的中间商利润是按比例固定,不允许调整的。

书籍的定价由版权持有人规定,一旦完成定价,那么整个流程中的任何一环,都不可以打折、降价、补贴。无论网上书店还是实体书店,不论书店规模大小,都必须照价销售。

这个制度被称为实体书店的保护伞,正是这个制度的存在,才确保了不论线上线下,书籍的价格始终恒定,而线上购买还要额外付出更多的时间和快递费用。从而一举奠定日本实体书店和图书在整个亚洲乃至全球的行业优势。

我问过公司里的同事,有线下购书习惯的只有两种人:第一种是买的大部分是小说的,书的单价不高,二十块钱左右,没必要去网上承担快递折损的风险和搜索成本;第二种是家里有矿的。

而现在的精品书,相当一部分已经定到了50-150元的价格,对比数十年来的消费能力上升,其实这个价格的增幅是合理的,但问题是,电商们拥有把一本书的折扣做到5折以上的能力。

实体书店?能做到7折已经开始赔本了。

日本?日本的电商跟中国的电商不是一个物种。

至于第三和第四个区别,肯定也有。

比如茑屋书店是二房东模式,动辄上千平方的面积和数万个合作商,让它有能力把自己门店的一部分出租给其他商铺,仅靠二房东的地租和入场费就能保本不亏,国内有几个书店能有这样的面积?

比如国内的书店目标性流量并不大,目标性流量的意思就是说,人们很少以书店为直接目标,大多数是出门遇到了书店,于是进去逛一逛。而不是“今天我出门的目的就是去逛逛那家书店”。所以书店在中国并不是真正的客流入口,而且普遍针对的消费者是90到95后,他们拥有更娴熟的网购能力,以及更敏感的价格属性。

比如国内的居住成本过高,大部分年轻人并不拥有能在家里储存大量书籍的自由。买书一时爽,搬家泪两行,这种故事频繁上演。

……

诸如此类。

因此表面上看,作为邻国,中国与日本的图书市场有很多相似的点,但实际上深究起来,想把日本那套成功的策略照搬到中国市场,完全是不可能的。

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开始讨论另一种书店体系:鱼系。

多抓鱼与 bookoff

买书一时爽,搬家泪两行。

大学生最懂其中的痛,宿舍狭小的空间和毕业季的退宿搬家,基本上是所有人的一场噩梦。

在这样的环境下,C2B2C的模式在中国出现了:多抓鱼。

也就是鱼系。

前面我们说过,在所有消费品中,书是最容易标准化的。这也意味着书非常容易在二次翻新后重新找到下家。多抓鱼所做的就是这种生意:循环商店。将从C端用户手中回收来的书进行二次翻新,然后重新转手给下一个想要购买这本书的人,周而复始,一本书的利润不取决于它的定价,而是取决于它的流转次数。

这样一来,读者手中的书不再成为家里的冗余库存,单价也比正常购买更便宜,也就有余力购买更多的书回家阅读。

让手中的书流动起来,读者构成了海,而书则是在海里游荡的鱼。

二手书早已有之,但在过去的商业模型中,二手书市场并不完善。拿老牌二手书平台孔夫子来说,首先无法解决的是定价问题:二手书的价格应该高于还是低于原价?跟原价的差额是多少?谁来判断一本二手书应该值多少钱?

其次无法解决的是品相问题:九成新到底是多新,八五新又是多新?什么程度是轻微污渍,什么程度是不影响阅读?在不同的人眼里,书的品相是很难确定的。而不同的品相会直接影响到价格和收藏价值。

还有一个就是盗版,图片是否是实拍?即使是,很多时候也无法从照片中确认书籍是否正版。如果出现了版本问题,退换货又成了老大难。

最后无法解决的,是书的来历。

很多人有过在二手书市场中买到图书馆的馆藏书籍的经历,手中买到的稀有书赫然盖着某某省市或者学校的馆藏章,让人心情复杂的同时,也担心公有资产的去向。

随着疫情的发生,二手书的卫生和消毒也成了很多人在选购二手书时的考量点。

可以说,不解决以上的这五个问题,二手书的商业模型是很难流畅跑通并且获得认可的。

参考日本第一二手书商店bookoff的经验,多抓鱼启动了属于自己的“鱼系模型”。

2017年起,多抓鱼就开始在app和小程序等渠道回收和售卖二手图书。

用户在平台上扫码,由平台算法完成估价,然后由快递员免费上门取货,鉴定品相之后用户收获书款,平台负责将二手书翻新消毒,二次包装处理,然后定价上架销售,让书籍重新回到市场进行流通。

四年间,多抓鱼上完成的二手书籍销售已经超过1300万本,当然,1300万本的销售次数不等于有1300万本书,因为有大量的书籍可能被反复流转了很多次。多抓鱼有自己的仓库,负责在流转的过程中暂存和消毒翻新包装。据说这套模型已经盈利。

有人计算过,估测多抓鱼的税前毛利润率可能高达132%。当然,这个数字我是不信的。不过早在 2018 年,多抓鱼官方就曾坦白过,二手书业务能做到约 60%的毛利。相当可观。

不过,多抓鱼已经通过二手书回收业务实现了三轮融资。第一笔是2017年4月,获得险峰长青领投的天使轮融资。仅仅8个月之后,多抓鱼又拿到了经纬中国领投的A轮融资。第二年,多抓鱼完成B轮融资,投资对象是腾讯。坊间传闻,多抓鱼三轮融资的总额高达3亿。但也只是传闻,我在查资料的时候发现他们的融资数额情况众说纷纭,天使轮最低十几万,最高几百万,A轮最高数千万美元,最低数千万人民币,差好几倍。

二手书业务的核心盈利点在于两个预判:一是收购预判,二是销售预判。说白了就是什么书要收,要以什么价格收,收多少,收了以后以什么价格售出。

多抓鱼的老前辈,日本最大的二手书商店bookoff,采用的是定价模式:一折收购,五折销售,双向成本透明,不论多稀有的书,都采用相同的定价模式。

而多抓鱼用的是大数据,通过算法预判图书的价值,再通过算法决定图书的售价。

预判的来源是读者在平台上的预约,想要这本书的人越多,多抓鱼就会越积极回收这本书,想要这本书的人越少,多抓鱼的回收价格就会越保守,或者干脆拒收。

有网友评价说:豆瓣当初该做但没做成的事情,被多抓鱼给做了。

多抓鱼里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读者的书在通过回收审核之后,所获得的售书款是直接打入平台账户当中的,而不是进入第三方账户。读者可以自行选择是提现还是放在平台不动,如果不提现,则可以直接用于在平台内购买,相当于储蓄卡。而且如果用售书款购买其他书籍,可以获得更多折扣或者优先插队权。

相当于鼓励用户不提现,将更多现金流把握在他们自己手中。

大部分二手书的价格都不会很高,售出书籍所获得的钱并不很多,因此很多人都会选择不提出,直接下次继续使用。这样一来,多抓鱼的现金流压力就会小得多了。

不过这种策略当中必然也存在无法解决的争议:是不是存在低买高卖?有没有引导饥饿营销?

以及,多抓鱼如何减损?大数据的算法判断真的能够保证收来的书籍都尽快出手吗?数月无人问津的书要怎么处理,销毁?亏本降价?捐出?

模糊的收售策略,让多抓鱼有了很多被议论的空间。

多抓鱼的模型仍然不完美,但某种意义上来说,它的模式更加新奇,也更具有观察的价值。

由于已经度过了用户红利期,多抓鱼很多书的回收价被用户嘲讽称“仅比卖废品好一点点,图个方便”,多抓鱼的模糊收购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利用了愿意出售二手书的人往往比较爱书,愿意为情怀忍痛售出而不是直接扔掉的心态。

钻戒回收一般是原价的多少找盛昌源典当行,钻戒回收一般是原价的多少-第2张图片-翡翠网

这很狡猾,但有效。

价格劣势自然会损失一定的书源,但只要体量够大,这也能够弥补。

像实体书店们的多元化一样,多抓鱼如今也有其他的产品线,做一些二手服装的细分垂类,但总体评价褒贬不一,盈利情况也未可知,不予评价。

这种模式并不是多抓鱼的首创,国内也有其他的平台在走这条路线,比如策略基本相同,同样模仿bookoff的漫游鲸。

很巧,另一条鱼。(鲸鱼不是鱼,我知道,这是一个比喻)

漫游鲸采用的是积分策略,售书款不能提现,但可以作为积分,抵扣书籍原价的85%,剩余的15%用现金支付。

这种方式下,平台的现金流压力被缩减到了极致,并且用户留存极高(毕竟放弃了就等于白送给漫游鲸了)。

听上去不能提现不太划算,但如果我告诉你漫游鲸的回收价是原价,回收还免邮费,并且购买价直接是原价的1.5折,跟bookoff一样透明呢?

Bookoff的模式里,利润是透明的,所有不需要翻新的书一折收购,五折销售,需要翻新的依照折损程度减价。三个月没有卖出的书统一挥泪大甩卖,以100日元的价格赔本销售,降低库存压力,顺便实现促销。

据说毛利率可以高达75%。

而bookoff跟国内的鱼系书店们最大的区别,是bookoff是拥有大量实体门店的,在日本超过一千家,年营收数百亿日元,多抓鱼则只有北京和上海有两家主要以展示为目的的固定实体店,以及少量短期的临时快闪店。

并且bookoff还承载游戏卡带回收,并且由于二手书不在“再贩制度”的范围内,所以跟实体书店相比拥有极强的竞争性。

以及,日本的二手经济已经高度发达,成为一种国民习惯,但是在国内,二手物品仍不被全社会完全接受,很多人仍然对二手物品没有信任可言,二手往往只代表着一种无奈,而不代表一种习惯。一旦有选择的实力,很少有人愿意接受二手经济。

一般来说,社会的一手经济越发达,二手经济的市场越广阔,但在资本层面广阔的市场,并不代表着在实用市场的迅速反应。

目前看,尽管多抓鱼的用户量高于漫游鲸,但双方的用户总量和知名度都仍然相对有限。前路很长,双方的优劣势各有不同,难以做出更多判断。

闲鱼、转转、孔夫子……围剿二手生意的猎人们还没有真正登场,鱼系书店到底能不能突破巨头们的网,尚未可知。当一个模式真正被完全跑通之后,谁能笑到最后?

参考资料:

《2020-2021中国实体书店产业报告》

《流水的书店,铁打的西西弗》 澎湃

《调研上海97家书店后发现:咖啡经营成为新开书店标配》中国青年报

《多抓鱼在上海卖起二手服装,这和卖二手书的逻辑共通吗?》界面新闻 黄珊

《二手书交易平台「多抓鱼」获腾讯融资,“循环经济”正当时》36氪 思齐

《半年卖出20万本书的「多抓鱼」,用书单和二手循环给都市焦虑做了解药》36氪 邓痕痕

标签: 书店 茑屋 咖啡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 Refresh code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