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浅谈玉文化在儒、释、道中的表现形式
自古以来,玉作为一种美丽而神秘的石头,经过人们的精心雕琢散发出无限诱人的魅力中国古代玉文化。那润泽与细腻不知承载着人们多少美好的愿望。在人们的心中,玉不仅仅是美丽的石头,她的背后往往还有着社会生产、宗教信仰、政治经济等等更深一层的涵义。
尤其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儒释道深深地交织在了一起,体现了我国古人不同时期的政治思想、精神生活的差异中国古代玉文化。
儒家的礼玉思想
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乃儒家思想,以玉比德及用玉礼仪等都出自儒家经典中国古代玉文化。
中国古代对玉的认识与使用可以追溯到新时期初期中国古代玉文化。商周时期,“以玉碾磨琢制的生产工具、兵器、祭器、礼器、玉器配件等为社会物质文化主体”。礼乐制度兴起,古人将玉与传统习俗结合起来,使玉向等级化和宗教性的道路上发展。
春秋早期,礼乐崩塌中国古代玉文化。然而春秋末期时,孔子诞生了,孔子毕生致力于恢复商周的礼乐制度,如今的用玉、佩玉、玉德的这一套完整的礼玉体系,都出自儒家。
祭祀用玉中国古代玉文化。用玉祭天,古而有之,在西周初年,周公作礼乐,规定了祭祀制度,在《周礼·春官·大宗伯》中有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周礼中所提到的“壁、琮、圭、璋、琥、璜”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六器”即“六瑞”。
以玉比德中国古代玉文化。《礼记·聘义》记叙的“玉中十一德”,也导致了之后长达几千年的君子无故,玉不离身的思想观念。
当然,佩玉中也有着浓厚的阶级观念,包含着浓厚的政治思想中国古代玉文化。如:“随身鱼符之制,左二右一,太子以玉,亲王以金,庶官以铜,佩以为饰”只有太子鱼符可用玉。
道教的用玉思想
中国人信奉比较普遍的四大宗教中,只有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因而对待我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与其它三教迥然有别中国古代玉文化。
道教的用玉思想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玉的崇拜和信仰中国古代玉文化。道教的玉,并非孔子所认为的一种理想化的“德”与“礼”的物化,而是一种器,主要是有实用性。
道教的用玉思想来源于道教的教旨,道教“乐生”“重生”“贵生”,中国传统的玉信仰、玉崇拜一旦被吸附到道教思想之中而加以宗教的解释,它也就成为道教“仙道贵生”思想信仰和养生方式的一部分中国古代玉文化。
道教里面认为玉为阳物之精,生服之延年益寿,“服金者寿如金,服玉者寿如玉”;死以为葬能使灵魂不散,尸体不腐,促进阴阳的转化中国古代玉文化。我国古代食玉的记载很早,诗人屈原《涉江》中说“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大概是最早的记录。
道家对于崇玉心理十分务实,认为带玉可以延年益寿、升官发财,起死还阳等中国古代玉文化。虽然有些看起来荒诞不经,可是却体现了古人最朴实的祈愿,与儒家的政治性用玉截然不同,儒家是用玉克制欲望,可是道家却用玉把人类最原始的欲望毫无保留的体现了出来,也体现了深刻的文化内涵。
玉造佛像
从现在看来,佛教就是个舶来品,想和嫡子和庶长子的儒教和道教拼,一开始可能是有点不自量力的,一个外来的事物,想融入进来,传播自己的思想首先就是先迎合中国人的思想,投其所好,不然很难立住中国古代玉文化。
所以佛教文化自印度传入我国后,便与中国传统玉文化发生了联系,这是必然的中国古代玉文化。大量玉雕佛像的出现,不仅仅迎合了中国人传统的宗教信仰习惯和崇玉心理,也进一步扩大了佛教的传播与发展,而且用玉造佛像还有镇宅辟邪和追求祥瑞的作用,更是进一步去迎合中国人的心理。特别是玉又开始神化,与“男戴观音女戴佛”等思想观念的融合,更是让儒释道成三国鼎立一样影响着古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当然,儒释道三教也通过玉为载体,去宣传自身的文化与理念,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中国古代玉文化。
评论列表
本身也代表着优雅、神秘、温和和端庄等
翡翠的寓意代表着丰收、金钱、满地有财、处处生财
绿色翡翠饰品,能使人显得含蓄端庄,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