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周在讲久石让的时候顺便推了推实体唱片CD,我一开始没报啥希望,觉得现在没人会买CD了,唱片公司的小伙几天后告诉我,大约卖了100多张,我还挺开心,没让他白忙活。他跟我讲,不少用户买了老的滚石唱片,我说好,那我找一天就来聊聊“滚石”,这里有满满的一肚子回忆。
如果华语流行音乐的历史上只能说一个故事,那必须是关于“滚石”的,如果没有这块儿“石头”,华语音乐绝不会是现在这幅样子,它甚至已经超越了音乐,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今天我不是要说滚石唱片公司的编年史,只是聊我脑子里的那些东西,再贴几首我喜欢的歌。
我更希望的,是勾起黄金时代电影你对滚石的记忆,就像下面这个黄灿灿的Logo一样,它象征着华语音乐的黄金时代。
从我小学开始,这个Logo就深深的印在脑子里。当时大约十岁吧,并不知道“滚石”这两个字从何而来,只知道大量好听磁带的盒脊位置,都有这么个小标志,我买的第一张滚石的磁带是赵传还是周华健来着?记不清了,只知道有这个小黄标的磁带,就是品质的保证,可以买。
展开全文
我先来考据一下“滚石”这个词,这俩字儿可不是两个滚石创始人拍脑门想出来的,其后有非常深的内涵,我觉得有必要讲一讲。
首先,这个词的英文是“Rolling Stone”,英语里有句谚语,叫“
A rolling stone gathers no moss”(滚石不生苔),类似于中文里的“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再直白点,就是说你得不停的折腾,才能不生锈。这就暗合着摇滚的反叛进取精神。
这个词第一次在音乐界有了名气是因为乡村盲歌手Leon Payne在1948年写了一首叫《Lost highway》的歌,里面的第一句就是“I'm a rolling stone, all alone and lost”,这首歌在几年后被Hank Williams翻唱,而这个Hank正是后来的大神Bob Dylan年少时的偶像,根据这首歌里孤独的调性,Dylan在1967年创作了永垂不朽的《Like a rolling stone》。
我总说西方流行音乐的源流很深厚,由此就可见一斑,**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每个人身后都有一个谱系。
1962年,英国肯特郡的五个刚20岁出头的小伙子组建了一支乐队,他们把乐队的名字叫做“The Rolling Stone”,据他们自己说,名字是来自他们共同的偶像布鲁斯老炮Muddy Waters,在1950年Waters写了一首叫《Rollin' Stone》的歌,所以滚石乐队早期的歌也都是摇滚布鲁斯风格,后来他们成为20世纪最成功的摇滚乐队之一。
1967年,发生了一件大事,一个叫Jann Wenner的加州大学小伙从学校退学,在旧金山的一间破印刷厂里,创办了一本叫《Rolling Stone》的杂志,可以说这本杂志见证了西方大半个世纪的流行文化,我之所以用“文化”,而不是音乐,是因为它不光有音乐,乔布斯就曾经登上过杂志的封面,更逗的是,连足球教练穆里尼奥都曾经上过,因为杂志觉得他的执教风格很“摇滚”....
是不是考证的太多了,总之一句话,这个词对于流行音乐来说很不简单。
咱还是说到台湾的滚石。
到了70年代末期,段钟沂、段钟潭兄弟成立了一家杂志社,把“Rolling Stone”翻译过来,就成了“滚石”,最初他们不发行唱片,只出杂志,看看下面这杂志封面,认出来是哪位大神了么?
直到80年代,滚石公司才开始介入唱片业务,一个传奇就此开始。
我还是不要讲考证的东西了,咱直接放歌。
我第一个粉的歌手应该是周华健,说出去你可能不信,我听他的第一首歌不是《让我欢喜让我有忧》或者满大街都放的《花心》,而是《亲亲我的宝贝》,当时我也就10岁,觉得这首歌特可爱,现在也觉得好听。
然后就是赵传,我当时很诧异,长这么难看也能当明星?但听过歌之后,发现人家嗓子牛* 。
我小时候觉得《小小鸟》最好,但高中毕业的时候再听那张专辑,里面的那首《给所有知道我名字的人》直接把我听哭了,到今天我依然认为这首歌才是赵传的巅峰之作,现在再听还TMD想哭。
再一次我淹没在掌声中
眼前的你竟如此激动
黑暗中世界仿佛已停止转动
你我的心不用双手也能相拥
到了初中,我最爱的歌手是张信哲,这首《爱如潮水》我有没有听过200遍?
我一直相信,无论是什么歌,只要过一遍张信哲的嗓子,就会好听。比如那首《回来》,这首歌的旋律和歌词,算不上很出色,如果换个歌手,就是首挺平常的歌,但张信哲一唱,就是经典。
到了高中时代,又窜出来一个新歌手,他叫任贤齐。其实他无论是外形或者嗓子,都不算太出色,但他的第一炮太猛了,我依然记得高一的时候只要是有人的地方,就能听到王牌制作人小虫给他打造的这首《心太软》,男孩们伤春悲秋没什么词汇,当干了什么傻事儿时,就哼哼这首歌安慰自己。
任贤齐还有个特点,就是唱腔透着真诚,所以他就算唱《天涯》《伤心太平洋》这种有些中二气质的歌也不违和。对了,还有一首,他和徐怀钰合唱过一首《水晶》,是我的挚爱,后台竟然有,放在这儿黄金时代电影:
还有个大神:罗大佑。他在滚石唱片的历史上举足轻重,但我是从高中后期才开始听他的歌,因为那时候最重要的标准就是好听,大佑叔的嗓子和歌词都不是那么讨人喜欢,最多就是听听《东方之珠》什么的,大一些了我才隐约能觉得《鹿港小镇》《之乎者也》这些歌的妙处。
不能光是男歌手,那时候最喜欢的女歌手是林忆莲,这是我姐推荐听的,她特别懂行的跟我说,这个小眼睛的女人是最会唱歌的那个。
除了《爱上一个不回家的人》和《至少还有你》这种金曲,我对她1996年出的一张英文专辑印象极深,叫《I Swear》,主打曲是翻唱美国一个叫All 4 one的乐团,她、齐豫、杜丽莎、刘美君合唱,我现在几乎还能把歌词给溜出来。
林忆莲之后是莫文蔚,我最初对她的印象更多的是演员,《食神》中的双刀火鸡,听歌是后来的事情,Karen的嗓子极有辨识度,她唱过的歌就像盖了个私人章,其他人唱的再好都觉得不对。
她的歌我最喜欢的是《忽然之间》,为台湾921大地震而写。
听了很多歌之后,会发现有个名字经常出现,就是李宗盛,要不就是词曲作者,要不就是制作人,他可以说是滚石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物,是黄金时代无可替代的拼图,他更多的是在幕后,偶尔自己录一两张专辑,也都成为传唱经典。
我最喜欢的是他很早期的一首作品《寂寞难耐》,不用任何隐喻,完全直抒胸臆。这首歌可以和他中年后写的《山丘》对照着听,时隔三十多年,一个男人的变化都在里面,很有意思。
太多了,滚石的历史实在是太辉煌,一篇文章只能聊点碎渣渣,还有张震岳、伍佰、陈升、刘若英、苏慧伦、万芳、无印良品等等等等,以后咱慢慢一个个聊吧。
我知道自己应该是陷入到了“回忆谬误”之中了,每个人都会觉得自己经历过的是黄金时代,我并不是Diss现在的华语歌坛,只是我的青少年岁月是和滚石绑在一起的,自然就对它赞赏有加,毕竟人只能青春一次。
现在的音乐市场和二十年前已经完全不同,并不是说创作者没有才华了,而主要在于技术条件变了。以前我们这些听众与音乐人是有距离的,歌是唯一的沟通桥梁,音乐人只有一个使命,就是专注做出好音乐,我们只负责听。
而现在微博、推特、音乐APP什么的把这种距离缩到没有,明星离你很近,你在微博底下发个评论运气好他还能实时回复你,但同时音乐本身的地位降低,评判一个艺人的标准多元化,而不仅仅局限于音乐水准,我也不知道这样是好,还是不好。
也许是我的视野狭窄,或者是老了,现在流行的歌,没准二十年后也能成为经典,谁知道呢。
说了这么多滚石,你也许会想要收一两张滚石的老唱片收藏,扫下面这个二维码可以去星外星的正版商城里看看,没准有你喜欢的。我觉得这个形式挺好,以后周四的音乐栏目只要聊到的歌手商城里有,我都会放个入口,为这些落伍的、老掉牙的,但能看见也能摸到的CD们打打电话。
除了滚石,商城里的古典音乐系列正在打折,好像力度也不小,我把链接放到阅读原文里,喜欢古典乐的同学可以点开看。
来,在留言里聊聊你心中的滚石吧,我猜你会有一肚子的话想说。
这周推个很实用的小东西:“羽绒服干洗清洁剂”。
别告诉我你没有羽绒服(连南方都下雪了!),你有,那就肯定需要这东西。不用送干洗店,挤出来是泡沫状,用这个擦擦就可以过年了,立竿见影。
而且,现在是买一送一,性价比高的不像话,需要的同学点下面的卡片,买。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