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世间可笑之人。这是最流传最广的一副关于弥勒佛的对联。
弥勒佛和***形象的演变是佛教中国化的经典案例,也是中国民间佛教信仰中受众最广的两尊菩萨(佛)。
佛教在中国民间流传的过程中,必须与本土文化民族心理相结合产生“最大公约数”,才会造成深入持久的影响力,这种文化的融合产生的奇妙但合情合理的反应,表明了中华文化的海纳百川的胸怀和气度。
莫高窟第275窟交脚弥勒(北凉,412~460)
一开始的弥勒佛的形象其实很正统,法相庄严威仪。但正像中国传统社会中皇帝自称天子还有文曲星下凡之类的传说一样,到了五代时弥勒佛的形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个变化布袋和尚分不开,他法名契此,长的大腹便便,常年背着一个大布袋,而且自称弥勒佛的应化之身,传说中发生在他身上的神乎其神的事迹不胜枚举,于后梁贞明二年(916年)辞世,并留下临终偈语:“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尔后在北宋年间布袋和尚的形象经皇家赐封钦定为弥勒佛的表法像,从此这一形象固化为弥勒佛的标准法相。
梁楷《布袋和尚》
弥勒佛的这一形象的演化,符合世俗标准,也使得弥勒佛成为最接地气的佛教形象之一,昭示着富足、大度等民间的美好心理期望,这一形象从此深入人心并一直流传下来。
由此渐进并出现了民间广为流传的“男戴观音女戴佛”一说,意即一般女子佩戴的大多是雕刻着弥勒佛的玉佩,隐隐有世俗传统文化的教诲隐含其中,言下之意不言而喻,提醒着女子肚量放宽的意思,尽管这与佛教经典并不一致,但却与民间文化心理不谋而合。
评论列表
帝王绿的尊贵,红翡的妖艳如火紫罗兰的神秘等,都让人赞叹不绝。
国人以佩戴翡翠玉石来增加自己的品格修养
一颗翡翠的精彩绽放,是在地下经历亿万年不断锤炼的结果